唐朝的土地制度

时间:2022-03-18 03:45:11

唐朝的土地制度

唐朝的农村土地政策从最初定型到后来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像极了现代。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您在现代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且对唐朝又足够熟悉的话,很可能就会产生梦回唐朝的错觉。

唐代的土地承包责任制

如果您留心历史的话,会发现唐朝实行的农村土地政策跟咱们今天非常相似。

在唐朝,农村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在今天,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严格讲,农村也有少量的国有土地,城市也有少量的集体土地,但就宏观而言,说农村土地归集体,城市土地归国家,基本没错)。不管是国家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总之都是公有,个人在法律上都不享有所有权。

国家向农民授田;在今天,集体也向农民发包。授田也好,发包也罢,都是把土地的使用权让渡给农民。唐朝授田按户口,一个家庭的人数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今天发包也按户口,一个家庭的人数越多,能够承包的责任田也就越多。

同时授田是有年限的,一个男性农民从成丁18岁那年从国家那里分到土地,到60岁那年必须再把土地还给国家,只享有42年的使用权;在今天,发包也是有年限的,最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不超过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不超过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不超过70年,承包期限满了之后,集体有权收回土地,重新发包。

在唐朝,农民耕种的田地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继承,叫永业田,另一类不能继承,叫口分田;在今天,农民耕种的田地也分两类,一类发包之后就不能再收回,叫自留地;另一类发包之后还可以再收回,叫责任田。农民使用宅基地受限制,每3口人最多占一亩,不能超标;今天农民使用宅基地也受限制,一户农民只能占用一块宅基,而且那块宅基的面积还不能超过地方政府规定的标准,譬如在河南城郊,每户宅基不能超过134平方米。

唐朝农民的宅基地允许买卖,但是无论怎样买卖,都不能超过每3口人占一亩的标准;今天农民的宅基地也允许出售,但是原则上只许卖给同一集体的村民,而且卖了之后就不能继续申请宅基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准买卖和抵押;今天的耕地也可以出租,同样不准买卖和抵押。

在唐朝前期,曾经出现大量的土地违法案件,譬如非法买卖耕地,非法占用宅基,以及把分到的农田抵押给钱庄和当铺等,朝廷屡禁而不止,甚至愈禁愈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今天,广大农村的土地违法案件也是数不胜数,譬如农民从基本农田里取土,村集体通过无限期租用的形式变相卖地,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截留和贪污本来应该属于农民的征用款,以及城市郊区不断涌现的小产权房……中央虽然三令五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在唐朝后期,以捆绑为特征的农村土地政策终于松动了,朝廷不再授田,土地允许流转,无论出租还是抵押都成为合法,耕地和宅基在事实上成了农民的私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农村土地虽然不可能私有化,但是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必将在法理上进一步强化和扩大,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简言之,唐朝的农村土地政策从最初定型到后来改革,几乎每一步都像极了现代。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您在现代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而且对唐朝又足够熟悉的话,很可能就会产生梦回唐朝的错觉。我的话并不夸张。

我甚至认为,如果您不了解我们的农村土地政策为什么会改革,那么不妨先了解一下唐朝的农村土地政策为什么会改革,因为两者改革的背景也有相似之处。

对土地流转的把控

唐朝的农村土地政策为什么会改革呢?

首先,长期授田和还田,把田块分割得越来越零碎,不但单个田块的面积小了,而且每个田块还分散坐落在互不毗连的地方,使农民耕种起来费时费力。举个例子,小明家5口人,授田300亩(唐初地广人稀,理论上一名成年男子可以分得100亩耕地),后来小明不幸亡故,得向国家交回100亩;小强家3口人,授田200亩,后来小强也不幸亡故,也得向国家交回100亩;而此时小芳家刚好添了两名男丁,需要授田200亩。

假设村集体内只有小明、小强和小芳这3家农户,那么国家会从小明和小强家的农田里各划出100亩来分给小芳家。再假设小明家的农田在村东,小强家的农田在村西,那么很明显,以后小芳家种地必须村东村西两头奔忙。这只是个简化了的例子,现实当然更复杂,《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朝授田,有“乡有余以给比乡,县有余以给比县,州有余以给近州”的说法,这就好比一个住在北京延庆的农民,分到的田地很可能会在密云,下一回地就得跑百八十里,比今天住在通州的小白领每天去市中心上班都累。

其次,人口越来越多,城乡对流越来越频繁,朝廷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做到“添丁必授田,减丁必还田”。

农村土地流转的势头越来越猛,朝廷已经压制不住,只有改革法令,主动认可。笔者读过《册府元龟》第四百八十七卷《邦计部》“赋税”篇所载唐朝诸帝禁止农村土地流转的诏令,发现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村土地流转的。如果朝廷控制得住,我相信一道诏书就足够,也用不着连发九道了。

唐朝政府不让农民出售和抵押土地,据说是出于两条顾虑:第一,怕农民没了土地也就没了生活保障,而农民一旦失去生活保障是很容易发生动乱的;第二,怕土地自由流转会导致兼并,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地主的手中。用唐玄宗的话说,就是“爰及口分永业,违法卖买,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所以土地流转要不得,出租还行,出售和抵押绝对不可以。

我也承认,土地自由流转之后,也许会出现兼并。但是请不要忘记,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的低价征用也是一种兼并,那种兼并更可怕,它是权力行为而非经济行为。

上一篇:坚守共同价值取向 打造精诚创业团队 下一篇:美乐乐:用“小米”模式卖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