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文事 第8期

时间:2022-03-18 12:35:06

“十五计划”没有解决的争论

7月10日,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午餐研讨会上,经济所前所长、“十五计划”起草小组成员张卓元介绍了“十五计划”的背景情况。他说,十五规划的主题是发展。规划对农业、工业的改造和改组、发展服务业、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七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包括:(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不要股份制;(2)利率要不要市场化;(3)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实施多长时间;(4)是否应该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新税种。他指出,所有未解决的问题都是对经济研究工作者智力的巨大挑战。

现代跨国投资的新模式

7月14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双周学术论坛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徐滇庆教授做了“中国的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以在罗马尼亚投资成功的中资私人企业F&J公司为例,对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提出不同看法。传统理论认为,跨国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区位优势中的任何一种。而徐滇庆认为,现代跨国投资并不需要墨守三个优势的成规。传统理论是根据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投资的经验得出来的,即跨国投资总是从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的国家投向资金匮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根据徐滇庆的研究,在资金和技术状况差不多的经济体之间,如果在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上存在差别,也可以进行跨国投资,比如在80年代的港台和大陆之间、中国与波兰、匈牙利等比自己“慢半拍”的国家之间。

医疗改革的成本制约应从需求策略转为供方策略

7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左学金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海峡两岸经济讨论会上做了题为“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养老和医疗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的发言。他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支出中药物支出所占的比重异常之高,医院过度用药和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与现行的不恰当的创收激励有关。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险改革措施主要是成本制约,即对需求方的制约:医疗保险基金分设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医疗费用先由个人账户支付,超过一定比例,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要承担一定百分比的医疗费用。他认为,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如果供方倾向于过度使用医疗资源,需求策略所能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因此,应从需求策略转向制约供方成本的策略。“合同制”(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对服务内容和偿付标准做出规定)和“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一体化”(由一家机构同时控制医疗保险经费和医疗服务的提供),可能是更有效的策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中小金融机构

7月9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朱小冬教授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了题为“从中国的银行体制看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通货紧缩”的演讲。他通过比较20年的统计数据认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波动与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度密切相关。未来即使银行的呆坏账减少了,判断项目好坏的能力增强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原因在于中国现行的银行体制中决策层次太多,而权力下放又会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因此,中国需要的是地方性的金融组织,直接面对客户的信贷员就是决策人,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种地方性的金融组织既不能是国有的,也不能有存款保险,利率要由市场决定,并且只能在本地运作,不能跨地区拆借资金。负责人必须在金融组织拥有一定的股份。

日本为什么无法度过金融危机?

2000年第5~6期的《国际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了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的访谈。其中,他谈到了对日本金融危机的看法。他说,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会有金融崩溃,为什么美国能度过储贷危机,而日本经过将近10年仍无法摆脱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是一个全体一致的社会,先天不足的制度无法对付金融崩溃。虽然很多学者都知道日本应该做什么:包括清偿债务、减少净资产、强迫破产、让政治家下台等等,但在像日本这样的全体一致的社会里根本做不到。因为他们全都上过东京大学,相互通婚、相互认识。所以,日本无法解决金融危机。

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另一种解释

2000年第7期《经济研究》杂志刊登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卢荻和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郑毓盛的文章“中国工业企业财务业绩恶化趋势的显示及理论解释”。在文章中,他们对“低效率体制导致业绩恶劣”和“竞争强化侵蚀企业”两种观点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业绩恶化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和某些相关行业,而涉及中国工业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利润率下降和亏损恶化应该有来自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宏观经济方面,利润压榨假说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在他们看来,压榨利润的并不是工资,而是收入分配不平均引发的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上一篇:欢呼与落寞 下一篇:一月商事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