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时间:2022-03-17 07:46:57

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摘要】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商业机会增多,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辽宁省的大企业集团要想在世界经济丛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克服技术水平、国际化水平、产业集中度、公司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提高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价值创造、规模经济效应等多角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大企业集团; 国际竞争力; 提升途径

辽宁作为我国最早建设和成长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产业竞争力持续下滑,辽宁经济竞争力从1978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9位。造成辽宁经济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企业集团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减弱是不容忽视的。辽宁能否借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焕发新的经济活动力,还要看辽宁的大企业集团能否抓住机遇,迅速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一、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步伐,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带动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群体。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辽宁省大企业集团所表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还较薄弱。

(一)技术进步方面

“十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的科技进步环境较好,科技投入较高。各大企业集团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纷纷与国内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辽宁省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在缩小,但是差距仍然存在。辽宁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进步处于“一直在追赶,始终难以超越”的尴尬境地。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初级产品占了很大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少,难以进入更高水平的产品市场,如虽然我省是产钢大省,但冷轧硅钢片等品种优质钢材每年又需大量进口。

(二)国际化水平方面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辽宁的大企业集团早已走出国门,加入到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来。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货值2 729.55亿元。但是大多数企业是通过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没有一家企业的出口收入比例达到10%,只有沈阳机床一家企业拥有海外子公司。辽宁的大企业集团中还没有出现象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等这样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即便是鞍钢仍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三)产业集中度方面

辽宁是我国的产钢大省,集中了鞍钢、本钢、凌钢和抚钢等一批历史悠久的大的钢铁企业,年产150万吨的钢厂占90%,年产35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8家,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高的省份之一。但是相比国际上一些大型钢铁公司,如韩国浦项钢铁厂的钢产量占到全国钢产量的60%,日本5家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到全国钢产量的70%,辽宁省钢铁行业的集中度显得比较低,辽宁最大的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钢产量总和占全国钢产量比例还不到10%。另外,围绕钢材深加工的产业,在辽宁还没有形成规模。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还高。

(四)管理水平方面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ERP系统在辽宁的大企业集团当中已经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省内所有的大企业集团均已完成公司制改造,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管理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辽宁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机制

由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辽宁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要从宏观的层面提供有力的条件,又要从企业微观的层面进行根本的变革。基于此,辽宁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机制也需要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区域竞争力能够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竞争条件、获得竞争优势。从本质看,区域竞争力是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不同产业间的竞争力,它实际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同一区域内不同产业竞争力。表现为由于技术差异和生产率水平差异导致的产业更迭;二是不同区域间同一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表现为资源在不同区域内优化配置。

第二,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现代企业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方式的转变,决定了企业应该从基于价值管理的角度,重视创造价值和价值实现的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能力,才能够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核心动力。无论是企业技术的创新还是管理的变革都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创造,也只有实现了价值创造企业才能够为股东提供回报,从而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源泉。

第三,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动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的比较优势,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常青树法宝则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企业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或产业,由于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的许多案例,以及一些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国际间转移的实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般说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或源泉,从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所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四,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持续保障。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能够为建立特定优势奠定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才能够保证企业研发、服务和广告费用的支出,也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能够分摊这些费用降低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特别是面对技术创新所需的大量研发费支持,缩短产品生命周期这些都需要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实现。总之,规模经济能够使企业竞争优势获得多种驱动因素的支撑,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更强,更持久。

三、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根据对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机制的分析并进一步结合辽宁省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大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一)构建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环境

1.通过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加速区域网络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为实现要素流动创造条件;其次,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动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产权的自由流动,形成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最后,完善区域金融、财政、税收等相关支持与配套政策;第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公共制造、公共研发、现代物流和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经济整合奠定微观基础。

2.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及配套的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方面,需要公平、公正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搭建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从产业政策、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摆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大企业集团实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相关工作给予政策支持。

3.结合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构建的大背景,考虑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通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深化,同时又以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通过产业集群拓展发展空间提速产业升级。结合我省目前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为全省工业经济加速实施结构调整、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产业集群为契机,打造新的产业基地,以产业基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价值链条,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1.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其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延长产业链,尽快介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一环,利用辽宁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生产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最后,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产品)的渗透,在对现有生产设备和工艺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同时,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国特色,形成非价格竞争优势。

2.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与境外投资者在相关产业开展合资合作,促进辽宁省大企业集团在技术、管理和产品等方面实现升级。

3.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彻底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力求在重大技术装备的主机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及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目标变革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制度环境

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能够形成基于价值管理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环境。基于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长。在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从而连接战略并应用于所有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和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一种决策与控制制度。因此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

1.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公司治理、组织结构要为价值目标服务,要成为企业价值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支持和保障。应该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战略应有与之相应的治理结构和组织安排,他们的首要功能是为价值增长目标提供一个协调的机制和运行环境,而且随着目标、战略的调整而进行必要的调整。

2.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要以价值链分析为工具,明晰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价值链分析就是将企业运营放在如下两个背景中展开: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在社会整体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以重新研制战略计划和预算,还可以梳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明晰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

3.以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通过价值驱动因素来进行资源配置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战略实现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目标责任体系;也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必要经营机制。

(四)实现企业经营方式从资产经营型到资本经营型的转变,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

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其前提是实现经营方式从资产经营型到资本经营型的转变。实现企业经营方式从资产经营型到资本经营型的转变既是现代企业制度或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要求,更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手段。资本经营经营方式的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型企业的目标是资本增值或追求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从辽宁省的实践看,应该鼓励骨干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集团。使企业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市场采取投资、参股、联合、兼并、托管等多种方式实施重组,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立敏,谭立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24).

[2] 任洪斌.企业国际竞争力模型探析[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7(1).

[3] 徐仕政.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探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4]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 赵洪斌.论产业竞争力――一个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4(12).

[6] 蔡得久.辽宁产业竞争力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资金运动论”与“价值运动论”评析 下一篇: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财政政策体系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