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地震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03-17 04:50:10

临汾市地震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关系的研究

摘要: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群灾之首,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灾害具有瞬间爆发、破坏剧烈、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减轻地震灾害是人类的难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震的重大考验。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段,是山西历史上最大地震发生地段,也是未来强震最有可能发生地段。临汾地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根据临汾的地震地质环境,认真探讨和研究地震因素与经济建设布局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临汾市;地震: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殷娜(1985.95――)女,汉族,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的研究。

1引言

1.1 临汾市地质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与晋城、长治两市相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西北沿吕梁山与吕梁市毗邻,北以韩信岭为界与晋中市相隔,南与运城市接壤。南北最大长度约170Km,东西最大宽度为200Km,平面呈不规则的梯形。临汾市地理坐标为35°23′N-36°57′N;110°22′E-112°34′E,全区面积20275Km2(见图1)。临汾市境内活动性断裂构造发育,从200-300万年,前第四纪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些断裂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活动。全市主要活动断裂23条,除离石断裂为鄂尔多斯台坳与山西断隆的分界外,其余断裂均集中分布在临汾断陷盆地周边和盆地内部,其方向有两组:一组为NNE-NE方向断裂;一组为近EW-NWW断裂。前者是控制盆地东西边界和盆地延展的纵向断裂;后者则为控制盆地南北边界和控制盆地内部次一级凹陷与凸起的横向断裂。本区内的隐伏断层共计10条,分别为:马牧断裂、明姜断裂、大阳西断裂、曲亭断裂、汾河东断裂、汾河西断裂、坂下断裂、蒙城断裂、郭家庄断裂以及向阳路西断裂。

1.2临汾市活动断裂带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断层活动引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新的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临汾市境内活动性断裂构造发育,从200-300万年,前第四纪开始一直到现在,这些断裂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活动。全市主要活动断裂23条(见表1),除离石断裂为鄂尔多斯台坳与山西断隆的分界外,其余断裂均集中分布在临汾断陷盆地周边和盆地内部,其方向有两组:一组为NNE-NE方向断裂;一组为近EW-NWW断裂。

表1临汾市主要断裂特征表

2.地震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

2.1临汾市经济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特点

近年来,临汾市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提前10年实现了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均比2013年翻一番。

在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三册产业比重趋于合理。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60:36;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41。

图2 临汾市各县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值图(2013年)

2.1.2 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特点

根据临汾市地理特点和现有发展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产业分布现状、区域分工等条件,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等原则,临汾市科学发展的空间按照“一轴双核两带”来展开,在临汾全市范围内形成 布局合理、资源配置科学、整体功能协调、发展动力强劲的总体发展格局。

“一轴”为汾河为主轴的平川县市区,包括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翼城、侯马七县和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平川县市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资金、人才相对充足,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人口、经济在全市占有较大比重,是临汾市城镇和产业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煤炭、钢铁、焦化、钢铁、电力等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建材及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壮大旅游服务、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精品农业,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双核”即尧都区和侯马市,包括临汾、侯马开发区。尧都区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侯马市是全国规划的物流重镇,是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晋陕豫交通枢纽之一。两地依托一身优势,大力提升综合实力,走在全市科学发展前列。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科技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切实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两带”即东西两山发展带。东山发展带包括浮山、安泽、古县三线;西山发展带包括乡宁、蒲县、汾西、吉县、隰县、大宁、永和七县。东西两山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发展潜力很大。乡宁、蒲县、古县、安泽、浮山要加快煤矿及煤矿山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着力培育替代产业,促进优势真正转变成为经济优势。打造乡宁、古县和蒲县煤炭生产基底,把浮山建成全省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安泽建成全市煤焦化电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2.2 经济发展与抗震减灾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大大提升临汾市的综合实力,必将给全市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但是我们在致力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地震因素,临汾市国内有名的地震危险区,存在着严重的震灾风险。发展与风险同在,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使经济和防震密切结合,做到科学规划,趋利避害,和谐发展。地震灾害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地震的等级和烈度,另一方面则决定于受灾体的密度、价值和易损性。目前人类的科学水平和能力上不可能减少或减小地震活动的频次和震级,也不可能削弱或分流地震波的能量,而且地震预报也没过关,企图像台风、洪水应急那样灾前撤离也不现实也是不现实的。可行的有效地办法就是搞好抗震预防,控制地震危险区的人口财产密度和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使其控制在区域可接受的灾害承载力范围内,以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先根据全市地震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地震区划及防震减灾规划的资料,对区内今后发展布局提出以下建议的观点(见图3):

图3临汾市主要工业企业分布图

(1)河东地带。河东地带是指黄河以东、紫金山断裂以西的广大区域,包括大宁、吉县、永和、隰县、和蒲县的西半部,面积6100km2,大致占全市面积的30%以上。河东地带以鄂尔多斯断陷的东延部分,出露基岩为三叠纪铜川组巨厚的红色沙泥岩地层,第四纪黄土覆盖广厚。区内地层产状平缓,岩性稳定,构造简单。该区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4级以上的地震,周围地区的地震到本区其烈度迅速降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因此,河东地带是我市地震危险性最小、建设场地最有利的地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但是这种情况已经和正在发生改变,按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图,高速公路“西纵”线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该线路通过区域为隰县-大宁-吉县,向北经离石、朔州、右玉至内蒙,向南经河津、运城到河南。在横向上,由临汾-吉县-壶口,和由霍州-隰县-永和的高速公路也即将进行施工;在铁路建设上,已经开工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南铁路,将通过该区隰县、蒲县等地。不久的将来,一个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定要覆盖该区。

因此,河东一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是设计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如新型能源重化工项目、国防军工项目,航空航天项目、高新科技项目的理想建设场地。鉴于本区东部与吕梁山断拱分界的紫金山断裂是一条活动性断裂,近期曾发生过5.4级和5级地震,基建项目应远离该断裂。

(2)西山区。该区位于紫金山断裂以东,罗云山断裂以西,包括汾西、洪洞、尧都区、蒲县、乡宁在内。地貌主要属于侵蚀剥蚀低山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建造,局部为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由于煤系地层地层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近二十余年来,群众采煤盛极一时,各类小煤矿星罗棋布,留下大面积采空区和大量采矿废渣,而由采矿飞涨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水位下降、浅层地下水枯竭等,因此一旦发生地震,可能进一步引起严重的此生地质灾害,该区当前主要是整顿采煤秩序,对小煤矿进行整合改制,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开采,同时致力地质灾害,恢复地质环境,暂不宜进行其他大型项目建设。

(3)中部盆地。包括霍州、洪洞、尧都、襄汾、翼城、曲沃、侯马等7个县,区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但是,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最强烈地段,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临汾一带为0.2g,侯马一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临汾一带为0.35s,侯马一带为0.40s。在历史上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集中、破坏最为严重;全市地震区划中全出的6个地震潜在危险区,全部分布在盆地之中,是今后发生强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

地震灾害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即使在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在潜在震源区内,也有相对安全地带。应加快区内活动性断裂调查工作步伐,要查明地震危险区,应在地震灾害风险较小的地段进行基建选址,并认真进行基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质环境影响贫家,以求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损失最小。这是基本建设选址、构建安全人居环境和避免地震灾害破坏的有效途径。

(4)东山区。包括古县、安泽、浮山、翼城,区内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和石炭纪,并有少量寒武-奥陶纪,第四纪黄土覆盖广厚。地震危险性与西山区基本相似,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但由于煤炭埋藏较深,采矿队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较轻,场地条件较西山要好,可作为重点发展的地区。

参考文献

[1]邓启东,张培震,冉永康等,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2003(特刊):66-73.

[2]殷娜,韩军青. 山西地震带公元1000年以来M≥6地震时空发生规律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8):161-163.

[3]殷娜,基于GIS临汾市活断层数据库建立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蔡海鹏,中部地区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以临汾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2):1-4

上一篇:庐江矾矿“8.24”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过程 下一篇:浅谈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