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抗争之路

时间:2022-03-16 05:49:32

探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抗争之路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主人公阿米尔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爷,与仆人哈桑是最好的玩伴。虽然哈桑愿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但阿米尔却并未将哈桑视为朋友。在一场风筝比赛中,哈桑为阿米尔追寻并拿到第二名比赛者的断了线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时,被阿塞夫等人截住并,而这一切也被阿米尔亲眼目睹。但由于嫉妒和懦弱,他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背叛了哈桑,逃走了。此后,阿米尔倍感自责的苦楚,无法面对哈桑,于是诬陷哈桑偷走了自己的生日礼物和钱财逼走了哈桑一家。不久,由于战乱,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再度踏上了故土,却发现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为了救赎,阿米尔成功地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儿时的死对头后来成为成员的阿塞夫魔掌下救出,并将其带回了美国。

可以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描述人物在所经历的挫折与痛苦之后,身体同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历程。在小说中,成长的主题在于主人公阿米尔通过战胜人类本性中的阴暗面,从而完成从无知到成熟的转变;阿米尔人生转变的历程也正是其走过的抗争之路。

一、 对父爱的抗争

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他时死于难产,虽然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但他因此失去了母亲,并且他的父亲也失去了挚爱的妻子。在缺少母亲疼爱中长大的阿米尔十分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和爱护,但父亲却对他很冷漠,他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父亲深爱的妻子,并且自己一点都不像父亲。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赢得父爱,阿米尔不断地尝试各种办法。虽然所有的尝试都是徒劳的,但他仍然为赢得父爱而进行着努力的抗争。

为了逃避父亲的冷漠,阿米尔开始阅读母亲留下的书本,并且对小说和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并不是父亲希望看到的。一天夜里,阿米尔拿着自己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赞美,可是父亲只是点点头,虽有一丝微笑但也只是表明对此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且也只是问了一下是否是自己写的,再也没有别的了,也没有要看看自己小说的意思,甚至让他把小说给拉辛汗读,然后转身离开了。对此阿米尔感到十分沮丧和愤恨,恨不得自己身体里不曾流淌父亲的血液。但当由于俄国入侵封锁了道路,父亲担心阿米尔和哈桑而拥抱他们时,阿米尔却发疯似的感到高兴,因为自己停在父亲的怀里,父亲先前带给他的沮丧和愤恨已不再具有任何的力量。

为了赢得父爱,阿米尔与违背自身爱好的事情进行着抗争。父亲很喜欢足球运动,甚至阿米尔也认为真正的男孩就应该像自己父亲小时候一样去踢足球,父亲对此也抱有一丝幻想,但他深知自己并不是那块料。父亲替阿米尔报名参加足球队或妄想把他变成热情的足球观众,虽然他对此并不热情,但为拉近自己与父亲的距离、找到与父亲的共同之处,他也会装得兴致勃勃。然而,遗憾的是父亲最后还是觉察到了儿子并不是真心实意,只好放弃并接受了现实。

阿米尔为了独自一人拥有父亲的爱,不断地与仆人哈桑进行着抗争。在恤孤院落成的前一天,父亲让阿米尔叫上哈桑一起去喀布尔湖,但阿米尔却谎称哈桑有事不能去,归根结底是阿米尔希望父亲只属于他一人,也只爱他一人。但事与愿违,父亲总是记得哈桑的生日,主动为哈桑治兔唇,在阿米尔眼中父亲总是关心和爱护哈桑更多一些,这也触痛了阿米尔的敏感的神经。最终,出于嫉妒和内心的不安,阿米尔诬陷哈桑,并撵走了哈桑。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说阿米尔在赢得父爱的抗争中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这种做法是卑鄙的、可耻的,但如果站在阿米尔的角度上来看,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为了父爱而不断地“努力”“抗争”。

二、 对生存的抗争

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富人区的富裕家庭,从小有仆人陪伴,生活无忧。可是苏联铁骑的入侵让当地人的生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为了安全的生存着,阿米尔不得不随父亲出逃,先是逃到巴基斯坦,后来又迁到美国居住。虽然逃离时,阿米尔还是少年,可是却认为那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足见他早已认定那个城市是自己度过一生的地方,从未想过搬离;同样,在逃亡中阿米尔甚至希望这只是一场梦,醒来后希望自己仍然生活在那平静的自己的城市里。为了生存,阿米尔也是在离开和眷恋之间进行着抗争。

阿米尔来到美国后,努力带着父亲适应美国的生活。在父亲的保护和努力工作下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申请读了大专。但是为了补贴家用、存些钱,他曾提出先工作再上大学,但是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也只好放弃。为了更好地生存着,他和父亲一起在跳蚤市场靠经营贩卖旧物赚取微薄收入。

富家少爷出身的阿米尔,本不需这样历尽艰辛,可是战争残酷地夺走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虽然他身上存在着很多缺点并有过恶劣的行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阿米尔看到了战争带给人们巨大的伤害,直视了自身的生活变化。他面对了现实,但并没有放弃,即便到了新的土地,为了更好的生存,他通过自己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抗争。

三、 对人性的抗争

人性是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的精神属性。在中,人有神性和兽性之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之争。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同时,又具有邪恶的一面;而这两面是同时存在的,并无先后之分,只是表现出的善、恶多少不同而已。随着个体的成长、环境的制约、道德的约束,人们开始对善与恶有了更明确的概念、清晰的划分和深刻的理解。

当主人公阿米尔还是阿富汗富家少爷时,与哈桑相比,我们似乎看不到他的善良,而是更多地发现了他人性的丑陋。他自私、嫉妒。他一心想独占父爱,无法忍受父亲对哈桑的关怀;嫉妒之火使他认为哈桑被人欺负是理所应当付出的代价;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他甚至为了一己私欲诬陷哈桑偷盗,将哈桑一家赶出,让哈桑从他的眼前彻底消失;在哈桑离开时,他早已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但自私和嫉妒让他迷失了自己。他卑鄙、可耻。哈桑对阿米尔是绝对的忠诚,无论是在一起玩耍、追逐风筝,还是守护他家的房屋,哈桑都是竭尽全力,倾其所有。但阿米尔却无时不在捉弄哈桑、嘲笑哈桑;当他感到哈桑的父亲阿里知道了阿塞夫对哈桑所做的事情、知道了关于风筝的事情、关于自己的事情时,他却因为有人识破了自己的真面目而感到高兴,足见阿米尔的卑劣程度。他傲慢、偏见。阿米尔属于逊尼派穆斯林,是阿富汗穆斯林中强大的一支,地位尊贵,而哈桑却是什叶派出身,虽然哈桑从小陪伴阿米尔长大,事事都袒护他,但他从骨子里并未将哈桑视作自己的朋友,还背叛了他。

战争的爆发迫使阿米尔背井离乡,在美国也是经历了苦楚才慢慢安顿了下来。但至始至终阿米尔都因为背叛哈桑而心怀负罪感。这种负罪感随着阿米尔的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越发的清晰,而且他善良的一面在抗争中慢慢显露。在路上逃亡时,父亲为了不让车上的女士遭到俄国士兵的挺身而出,而这也恰恰让他回想起了6年前哈桑遭阿塞夫施暴的事情,并感到没有帮助哈桑而愧对难当。在这种颠沛流离、艰难窘迫的情况下,似乎可以看到阿米尔那一点点人性未泯。当阿米尔心爱的女人索拉雅勇敢地将自己难以启齿的过去告诉阿米尔时,他嫉妒她,并且明白自己没有任何权力去指责别人的过去,因为他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事实上,阿米尔人性善良的一面已经被悄然唤醒,并在逐渐地浮出水面。虽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不在人世,父亲对自己撒下了弥天大谎,当经过了心理抗争之后,为了再次踏上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还是决定去喀布尔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人性抗争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知道自己犯了错,也要花费时间说服自己认识到错误、承认错误、更正错误、弥补错误带来的损失;尤其是面对自己所犯的重大错误时,岂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尽管阿米尔在人性的抗争中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是温和和缓慢的,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最终阿米尔没有完全迷失自己,而是真正实现了自我救赎。

上一篇:浅析英文电影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服装造型设计在中国动漫角色设定中的作用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