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油画的思考与展望

时间:2022-03-16 12:25:54

当实油画的思考与展望

【摘要】艺术的传统应该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既是传统的延承,也是传统的再创造。中国油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苏,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多元格局。当代中国油画的多元生态主要表现为新古典、新具象、新表现、抽象四个方向,艺术形态的多元是中国油画艺术健康和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中国油画;多元;抽象

写实绘画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具象艺术,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现外界的物象,写实油画在中国本土的历史大概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一、西洋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当代中国油画是中国现代艺术中最具探索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尽管近年来“架上绘画”必亡论的声音不断,但当代中国油画依然迈着年轻的步伐走到今天,并不断吸收着当代世界现代艺术的精神,艰难而又健稳地成长。

欧洲油画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杨・凡・爱克(1390?―1441)创造出油剂绘画媒介,至今五百多年。而在中国明朝的末年,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把油画作为供品献给明朝皇帝,那时的中国上层人士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卑视“夷狄蛮貊”。那时的皇帝不但不喜欢油画,而且不喜欢西洋画法,……所谓“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1]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油画未能在中国落户,与中国擦肩而过,当然也有人这么认为,利玛窦没能带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故而中国人没能被打动,但这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两种文明在文化上的差异。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之后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伟大旗帜,显示出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长期以来要求社会变革,推行科学与民主的渴求,与此同时,远道而来的西方人开始在上海的外国教堂教授绘画,中国有李铁夫等人出洋学习西方绘画,此后西洋油画艺术终于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这是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油画在1920-1930年代至1978年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五十年代的俄罗斯绘画形式的介入为分界点。1950年之前的中国油画艺术相对之后一时期样式稍稍多一些,徐悲鸿学习的是法国学院派的传统,作为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创办了中央大学艺术系和现在的中央美院,他提倡的写实艺术在中国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但也有林风眠、庞薰琴、黄新波等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政治因素的介入,俄罗斯绘画开始影响中国画坛,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加上一批学生留苏习画,中国油画至少是在技术上取得一定发展,但清一色的大块面,方笔触一统天下,主题创作,几乎扼杀了其他画法的可能性。直到七十年代末,第三代画家崛起,才澄清了油画艺术的本来面目。

巧合的是中国油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同样也是在社会大变革中,即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之后。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陈丹青是第三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写给敬爱的》,这幅画中还可以明确看到俄罗斯绘画的影响,到陈丹青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作品《组画》(1981年)时,已不复见方笔触的运用。这表明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中国画坛繁荣的开始,油画界出现了反思和关注社会低层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首歌》等等,特别要强调的是何多苓的作品,把他当时的作品和艾轩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对他们的影响。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油画开始有机会吸收西方各流派,多风格的营养,从“八五新潮”开始至今,画家们始终都在进行着学习和探索,中国油画逐步走向多元,抽象、表现、综合材料等形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从徐悲鸿到五十年代以来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的写实风格,再也不可能一统天下了。

二、当代中国油画的多元状态

多元指艺术的题材、观念、样式、风格、技法等的多样化。

“与时俱进”是事物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油画也是如此,如果不去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去适应时代观念的更新变化,不能解决艺术语言的现代感问题,势必就会失去自身的生命活力与发展前途。

目前的中国油画多元状态既是多样的又是有发展线索可循的,从风格来分析,大致可以划分为新具象,新古典,新表现,抽象四个方向。

1.新具象

具象是相对抽象来说的,虽然古典也是“具象”,但新具象是指夹于古典与表现之间的一种艺术样式,其称呼是来自1985年的“新具象画展”。新具象画家中,代表性的有罗中立,陈丹青、艾轩、何多苓、刘晓东、喻红、张晓刚、毛焰、章晓明等人。

新具象一说来自国外,抽象艺术的产生、发展,使写实绘画产生严重危机,而后具象的重新兴起以反抗抽象艺术,成为新具象,代表性画家有珀尔斯坦、弗洛伊德、巴尔蒂斯、菲谢儿、纳兰霍、贾克梅蒂。中国的新具象画家们,大都从这些画家那里吸取营养。罗中立“参考的是美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查克克罗斯,他要找到一个参考架构,才能画出他要画的农民形象,而我也要找到一个参考架构,比如说米勒,或别的什么我恰好喜欢的画家,才能画出” [2]又比如,刘晓东之于弗洛伊德,刘晓东早期作品中对人物的笔触塑造吸取了弗洛伊德的感觉,而弗洛伊德的厚重从作品中渗透出的对生命的思考,他把它放在一边,只是借了套路在自己说故事,凭借敏锐的感受,抓住生活中不经意瞬间在画面上落实下来,这成了他明显的风格特征。

刘晓东现象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油画人的努力方式:选取一个喜爱的画家,消化一些大师的营养发展自己。艾轩,靠怀斯成就了自己;毛焰干脆把德国古典大师与表现主义掺杂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油画界人物画画家中的另类,光斑与人物相当敏感的轮廓用线,曾是他的显著标志,发展到现在,干脆忽略了油画重要的元素――色彩,画面一片灰色,但画本身魅力并未减一丝一毫。类似这种情形在东北的画家与南方的一批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印记。

2.新古典

新古典绘画描绘的是具象的物象,但与新具象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古典源自画家们“八五新潮”后对传统更深层次的思考。“理性”是新古典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材料、造型、绘制每一步都凝聚了画家的无尽的心思。

新古典画家在北京有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杨飞云、王沂东、朝戈、孙为民等画家。东北有鲁迅美术学院的韦尔申、宫立龙等画家,而中国美术学院的章仁缘、胡振宇、常青、徐芒耀代表了江南一带的新古典画家,郭润文、谢楚余是广州美院追求油画古典语言的干将,四川、湖北则有后起之秀庞茂琨和石冲、冷军。

在这些人当中,杨飞云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了大量唯美而抒情的作品,在中国油画界,影响最大。朝戈则是借古典精神来思索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位“哲学家”,徐芒耀一直以来以推崇法国学院派的技巧,以技法的正宗和成熟为目标,同时也把视觉的双重影象的课题带入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石冲、冷军则是将装置艺术与古典技法结合的尝试者,并且大获成功。他们在绘制之前,首先是构思制作出承载观念的静物或人物,然后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绘制,带给人双重的震撼。

新古典画家基本上都以学院为根据地,向四周扩散着新古典的影响。由于古典绘画的写实性及唯美性,造成古典绘画的观众接受面很广,这也成了古典画家的一种危机,危机使作品很容易滑向媚俗。

3.新表现

中国的新表现绘画是在欧美表现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还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潮、中国传统哲学与艺术观,由于人民大众的接受水平,决定了写实绘画占主流而表现抽象绘画的非主流状态,它的受众面十分狭窄,基本上在艺术这个圈子里被人接受,甚至还不是全部的接受。

陈曦的近期作品解开了一幅幅全景式的都市生活的画面,从表面上看,这种题材都是一种近距离的直观式记录,但实际上,陈曦正是从题材与形式两方面来建立个人话语方式,确立她表现都市生活的独特视角。从整体上看陈曦的题材,就可以发现她表现的大多是大型的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茶馆等。这都不是她对个人生活的记录,而是有意识地选择典型的都市场景,试图通过这些场景来展现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也就是说,大多数题材都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一种隐含的评论。

在表现绘画这条路的还有两类,一是观念表现,一是意念表现,观念表现注重的是艺术家的思想针对性和文化批判。如尚扬通过他的《大风景》、《诊断》系列作品对全面“物化”的社会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意念表现指兼有写意表现与观念表现两种形态特征。段正渠是这类的代表,他注重对陕北民间文化的挖掘,以雄浑厚重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他对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的由衷赞叹。

4.抽象绘画

比表现绘画走得更远的是抽象绘画。当克莱因用人体模特的滚动来造成印痕的时候,当丰塔那用匕首在画布戳孔来构成画面的时候,当杜桑在达・芬奇《蒙娜・丽莎》脸上加上小胡须的时候,当罗斯科把一张画慢慢涂成块黑布的时候,绘画已经完成它在形态上爆炸、扩张的任务。西方的抽象绘画是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反叛,而中国抽象画家却借抽象这一形式语言进行着文化反思。

中国油画界抽象绘画的队伍中有葛鹏仁、庞涛、以及钟蔚帆、顾黎明、丁乙、周长江、于振立等艺术家。

葛鹏仁大约在1986年,迈入抽象这一领域,他的作品,风格有些怪异,与常见的抽象绘画有一些特别,他画得不如一般人那么潇洒,用色也不追求协调,画面生且涩,但这也是他作品清醒于世的原因。过往对艺术的经验在此毫无用处,承认他的作品的“合法”性是让多数人伤脑筋的事。顾黎明的作品《门神》则是有雅俗共赏的趣味,从古老的民间艺术品门神那里派生出油画抽象作品,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与写意的综合。

抽象艺术在中国是孤独的,但确实有着傲然的姿态,对从事抽象艺术的画家来说,选择这种孤独,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三、结语

油画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不仅油画与其他画种的材料界限在逐渐消失,油画的表现形式也进入了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无约束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将视觉艺术引入一个神奇而广阔的未来空间。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张羽(1964--),男,安徽涡阳人,先后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涡阳县第四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上一篇: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 下一篇:先秦儒道关于“和”的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