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起作文教学之翼

时间:2022-03-16 10:00:57

振起作文教学之翼

摘 要:多媒体的介入,解决了语文教学的“老大难”,栩栩如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海量储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促进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便捷的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为现实。

关键词:多媒体;激趣;个性化教学;鉴赏能力;习得技巧

阅读与写作(包括口头作文)是语文能力的两翼,只有两翼均衡丰满才有可能自由翱翔于语文天地;同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双翼强健,才能获得语文教学的成功。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主观性强、操作难、教法单一,费时多、收效慢,被师生视为畏途,甚至于被称为“无趣、无序、无效”“三无”产品,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形成。

事实上,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知识积累得多少,认识水平的高低,表达技巧的优劣。积累、认识、表达是作文的三要素,也是作文教学的三要素。积累包括直接经验的积累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认识就是学生在生活或视听材料的体验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观点看法及褒贬倾向(情感)。积累影响认识,认识又影响其体验理解、感悟的方向和质量。总之是在积累中认识,在认识中积累。在积累认识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产生表达的欲望,然后借助一定的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一般的写作过程。没有积累、没有认识,作文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没有表达技巧,作文就谈不上高质量,三者缺一不可。积累和认识是基础,所以,诸多专家提出学作文要先从生活积累、认识入手,然后借助恰当的表达技巧方能成功。

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技法传授,不注重积累、认识过程,也不注重学生写作欲望激发,本末倒置,注定失败。那么如何引导触发学生情绪体验、知识积累、生活认识,主动学习、运用表达技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体验情景,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人们又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根情苗言”,说明语言活动是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情感的参与,关系到文章的优劣。因而作文课堂情趣的激发十分重要,它往往是调动、促进积累和认识的由头和动力。

多媒体能够将语言处理术、图像处理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言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转换变成统一的教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图、文、音结合的信息技术,能创设与作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情趣,引发体验联想,调动促进积累和认识,从而形成写作冲动,让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一件快事。

笔者上了一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课,因此题自小学到初中写了多次容易已让人生厌,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先播放几段预先储存的影视作品中最感人的亲情片段,又播放几首情深意切的亲情诗,学生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很自然地触发出学生的情感,学生一个个奋笔疾书,一堂作文课唯听得“唰唰”写字声。又如,在书信比赛中,要求学生以“美丽家乡”为话题,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我收集了附近村庄的美丽图片、视频,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状态,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现摘录几句如下:(1)走进村庄,看到村里的小弄、小巷用青石板铺路,石板非常厚,石板大小长短匀称,铺在水渠之上非常稳固。听长辈说,以前村里基本是青石板铺路,家家门前有水渠,水渠跟着青石走,石板路铺到哪里,它就流到哪里,形成了“渠水脚下流,浣水村前绕”的场景。(2)只见村落被群山怀抱,高参古树茂盛葱茏,绿水青山景色宜人。踏入静静的山村,古朴的民居,窄窄的小巷,错落有致。村前屋后流水清澈,池塘边的小树上鸟声啾啾,池塘里小鸭戏水。正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风光。

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激趣,往往能化难为易,推陈出新,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细察精选,有米而炊

学生作文根本问题是“无米下锅”,究其原因:要么是没能产生相应兴趣,联想不到相关内容;要么是因为没有相关积累,没相关认识。所以除了激发兴趣外,一堂作文课还应短时间内解决学生积累和认识的问题,使学生有“米”而炊。

网络媒体材料的鲜活性、丰富性可以弥补学生积累之不足,既能供给学生情景资料,培养其观察能力,也能开阔学生思路,拓宽视野,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培养了其主动采集、提炼、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信息海洋中准确筛选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打下基础。

在学生作文中对人物细节描写往往欠缺,生活中也缺少细致观察的能力,如果老师马上布置学生写作,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于是笔者让学生观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精彩片段,学生看得很投入,表现得相当兴奋,看完后让学生口头描述,结果学生说得并不具体,效果并不理想,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观察,并进行点拨,大家一致认为要从语言、动作、神态、围观者的反应等入手。接着笔者再次播放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很快写作成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上了《故宫博物院》后,为了让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笔者布置大家观察壶镇“九进厅”,写一篇《九进厅文化》。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笔者制作了有关“九进厅”的图文资料,及江南民居资料,供学生回放点击、观察体验、分析揣摩。这样,大部分学生对江南民居的布局、雕刻、绘画内容及风格等有了了解与认识,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因材施教,自主作文

真正平等的教育是有教无类,充分有效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多媒体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极强的作文教学,可以最大限度上实现个性化教学。

初中生在作文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明显的,同一学生对不同内容形式文章写作水平是不平衡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较为困难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使用传统教学工具的班级授课制下,在追求规模教学情况下,只能按普遍性标准来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无法方便实行个别化关怀,而网络媒体中信息容量大,信息呈现方式多样,非线性网状结构等特点使个性化关怀得以实现,教师能将普遍性标准与个性化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作文能力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真正提高。

例如,初中生应当熟练写作叙事生动具体,结构完整的记叙文。按初中生的普遍性要求,可以设计大量的较为标准的作文题加以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练习,并且自主控制作文数量、文章长度,甚至自主进行专项练习。如专练“记叙文的开头、过渡”叙事要详略得当“记叙的线索”等。

在作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但在学生个别差异明显的情况下,要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训练,既不实际,又效果不佳。在“个性化标准”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前述特点来设计层级恰当,梯度分明的作文题,以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设计“有结构式”的作文题,让学生遵循明显的立意和写作程式进行基本的入格训练;设计“无结构问题”式的作文题,如“我追求的品质”“曲线”等话题,让学生选择,并根据自己的立意、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自由写作;设计思辨性文题,以便让学生表达富于创见的、独特的个人见解,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按照“个性化标准”设计的这类作文题体现出常规写作与创新写作,限制写作与自由写作,公共性表达与个性化表达,浅易与深难相结合的特点。它们可以以“作文积件”的形式储存、呈现学生在各自“目标”下从多媒体中自主选择,有针对地训练,充分实现“学习者控制”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作文教学。同样,这样设计的相关问题链,按由浅而深,从基本要求到最高要求,由常规到创新的序列排列着。在各层级设计中加入遇有写作困难时使用的“寻求帮助”功能,对所遇问题进行支持性提示、引导,以帮助学生自主作文,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凸现个性”的现代教育理念。

四、鉴赏评议,习得技巧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作文评改离不开鉴赏。除交流同学习作外,以往,我们鼓励学生们阅读各种报纸、杂志,以汲取作文营养,学生获益匪浅。但是对比网络来说,报纸杂志只是一个小岛,网络才是大海。

在多媒体技术参与下,笔者把课内与课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品读结合一体。课外布置学生一定的阅读量,并要求定期下载优秀作文,附上推荐文字,建立班级网上作文选;课内笔者利用多媒体以配乐、配图、配音、配文字多种形式展示典范文章,或建立小小作文集、作文病苑,组织评析鉴赏,体悟技巧。

如为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专门组织学生进行“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动用多种感官”“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等多种描写方法的训练,为了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理解掌握这几种描写方法,笔者选择了近几年中考满分作文中的典型描写片段加以展示,共同品赏,共同分析,习得方法,举一反三,受益颇多。

再如,学生中考作文中容易出现一些典型的病例,笔者也运用多媒体展示其文其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总结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挥而就”的情况虽然有,但也极少数。因为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而语言的表达也不能一下子就十分准确,也需要反复推敲。许多古人都因“一诗千改”留下不朽名篇,贾岛《题李凝幽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范例。古今中外文人学者反复修改文章的例子举不胜举,越是著名的作家,越重视文章的修改。因此,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评议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其实它不光可以促进思考,使思考得到深化,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习得技巧,更可以养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且评改方法单一,反馈滞后,学生参与积极性差,其结果师劳生厌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又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作文改革和探索中所达成的共识。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在那段孤独的日子》,笔者把其中五篇拍了照片,然后发到班级的QQ群里,让学生评议,全班学生非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笔者要求每篇文章的作者收集好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在课堂上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讨论,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的点拨,让学生明白每篇作文的成功与不足,最后让学生进行修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评改,形式多样,反馈及时,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评改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写作及鉴赏能力。

在多媒体介入的作文评改中,能清晰展现学生作文,评议针对性强,反馈及时,交流面广,教师的指导到位,评议效率高。

总之,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作文成功之路:它有利于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积累和认识的调动,有利于因材施教,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作文技巧的迅速提高,扭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两翼厚此薄彼的畸形病变局面,使语文教学借助现代化技术东风,振起双翼,勃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现出炫目的风采。

参考文献:

1.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2.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3.全国民族院校通用教材.写作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6.

4.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湖川初中)

上一篇:德国机械加工专业学习培训经验浅谈 下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中高等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