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学角度看电视剧《大敦煌》的瑕疵

时间:2022-03-16 01:08:24

从敦煌学角度看电视剧《大敦煌》的瑕疵

[摘要]49集电视连续剧《大敦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敦煌文化的优秀历史正剧。然而金无足赤,该片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剧中的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符,其中包括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不利于观众了解敦煌,甚至还有可能误导观众。而对这些成果稍加留意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

[关键词]《大敦煌》;瑕疵;辨析

敦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同时敦煌又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在很多人眼中,“敦煌”这两个字极富神秘色彩,他们渴望了解敦煌,揭开敦煌神秘的面纱。然而由于这一题材拍摄的困难,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没有一部专门描写敦煌的电视剧或电影,直到2006年11月由著名导演陈家林执导的鸿篇巨制《大敦煌》的上映才填补了这一空白。《大敦煌》是一部历史正剧,它第一次以大型电视剧的形式,形象系统地演绎了敦煌的历史,对于扩大敦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毋庸讳言,尽管《大敦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剧中的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符,其中包括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不利于观众了解敦煌,甚至还有可能误导观众。其实自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学者们的辛勤耕耘,敦煌学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果对这些成果稍加留意就可以避免许多错误。作为一名敦煌学研究者,笔者拟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

一、“敦煌”在宋代应称“沙州”

《大敦煌》第一部在描写宋朝时段时,关于敦煌的称谓有些混乱。敦煌得名于汉武帝时,当时为了防范匈奴,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同时采取移民、屯田等政策以巩固敦煌郡。在从西汉到北宋一千多年时间里敦煌又几易其名,到北宋时汉代的敦煌郡已经改为瓜、沙二州。瓜州是今甘肃省安西县,沙州是今甘肃省敦煌市,因此北宋时敦煌应称沙州而非敦煌。

二、于阗并非被大衣黑食所灭,灭亡时间也不在北宋仁宗年间

《大敦煌》第一集中说北宋仁宗年间于阗被黑衣大食所灭,这其实是很大的错误。首先,灭于阗国的并非黑衣大食,而是黑韩王朝,黑衣大食和黑韩王朝名称虽然有些相似,可实际上却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国家。黑衣太食即阿布尔・阿拔斯建立的阿拔斯王朝(约750-1258年),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因其崇尚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历史上灭掉于阗的是黑韩王朝。黑韩王朝是五代末至南宋时期(约940-1211年)在今新疆和中亚某些地区使用突厥语的一个封建王朝,也称作“黑汗王朝”。它起源于葛逻禄族,早期是个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盟,后来萨土克・卜格拉汗率本部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势力逐渐扩大,在1004-1006年间大举扩张进攻,消灭了崇信佛教的于阗国。其次,根据史料记载黑韩王朝灭掉于阗王国是在公元1006年,相当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比电视剧中所说的北宋仁宗年间要早十几年。

三、敦煌藏经洞并非因地震而发现

大约是为了渲染神秘色彩,《大敦煌》把藏经洞说成因地震而显现,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关于藏经洞的发现经过,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王道士雇一位姓杨的助手在16窟中抄经,杨某吸烟,常用点烟的芨芨草插在背后壁缝中,一次插芨芨草时忽然穿过墙壁,恰是17窟密封洞口处,于是发现了藏经洞。一说王道士雇人引水清理16窟内沙子,洞壁遇水开裂,遂发现藏经洞。何种说法为是,今已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和地震丝毫没有关系。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王道士无意发现了藏经洞后,事后曾多次向敦煌县报告此事,应该说是已经尽职了,并非如电视剧中所说隐而不报,想将宝藏据为己有。而此后文物遭劫。王道士固然难逃其咎,但更多的是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各级官员对敦煌宝藏的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保护措施不力造成的。因此不能将责任完全归于王道士。

四、敦煌藏经洞非为保护金字《大藏经》而封闭

关于敦煌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学术界目前意见不一,归纳其要者,一为废弃说,二为避难说。持废弃说者认为藏经洞中堆放的就是从敦煌各寺院中收集来的神圣废弃物,古人对神圣废弃物非常敬畏,不可随意抛撒焚烧,所以僧人们就把它堆在这个洞中封起来。持避难说者认为藏经洞是为了躲避外来的军事入侵而封闭的。目前学术界赞同较多的是避难说,《大敦煌》采纳的也是这一观点,但是把藏经洞说成是为了保护金字《大藏经》而封闭则不准确。据记载北宋的确曾赐敦煌金字《大藏经》一部,但后来也就不知所终了,藏经洞内发现的只是三界寺僧倡在避难时存放的各种佛经、文书、幡画、佛教法器等,其中并没有金字《大藏经》,因此这一说法是过于牵强的。

五、归义军节度使府不应悬挂“归义军节度使衙”的匾额

《大敦煌》中归义军节度使府门前上方冠冕堂皇地挂着“归义军节度使衙”的匾额,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古代悬挂在各级政府门前的匾额,一般都写作县衙、州衙等,因此归义军节度使府门前不可能悬挂“归义军节度使衙”这样的匾额。

六、归义军节度使府内布置有误

剧中不仅节度使府肉布置得如同寺庙一般,而且曹顺德的卧室也是如此,墙上面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床的两侧还各放置了一个一人多高的佛像。这样做固然是为了描述背景的需要,但是不合乎情理的。尽管敦煌军民笃信佛教,但佛教题材的壁画一般只会出现在寺庙中。并且卧室床前是断然不会放置佛像的,这样会被视为对佛的亵渎。

七、宋和西夏开战并非是因为敦煌

为了突出敦煌的主题,《大敦煌》宋代部分一再突出了李元昊对敦煌的野心,并因此和北宋的敦煌地方政府归义军开战以夺取敦煌。其实历史上宋和西夏的战争绝不是仅仅为了争夺敦煌,而是日趋强大的西夏想吞并宋的土地。

史书记载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正式称帝,随即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宋仁宗无奈只好册封其为夏国王。西夏疆域辽阔,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抵大漠。全盛时期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宋,辽(金)、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元昊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李元昊之后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也相继对宋用兵。可见西夏对宋领土的觊觎绝不仅限于弹丸之地敦煌。

八、李元昊保护敦煌功不可没

从《大敦煌》的故事框架看,似乎是因为李元昊对敦煌的威胁,才导致金字大藏经和数万卷经书以及《菩萨说法图》的丢失。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李元昊对敦煌的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

李元昊于1036年攻取沙州(敦煌)后,统治敦煌地区长达191年。西夏统治者笃信佛教,李元吴本人也很重视佛教,因此敦煌在西夏统治时期,佛教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有所发展。佛教信徒众多,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莫高窟、榆林窟等地新建重修石窟等佛教活动仍然盛行,此时西夏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同时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一直较重视经济的发展,敦煌也保持着汉代以来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李元昊对敦煌的发展实际上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上一篇:人妖的较量 爱情的拷问 下一篇:从混乱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