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三译本之比较

时间:2022-03-15 05:18:45

摘 要: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杰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评价极高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许多中国学者翻译。其中卜宏霞、魏大海、楼适夷三位学者的译本有鲜明的特色,译作语言考究,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

关键词: 《罗生门》 翻译 特色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被誉为“鬼才”作家,其代表作《罗生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译介,鲁迅、楼适夷、吕元明、文洁若、林少华、聂双武、卜宏霞等学者均有其译本。笔者试就卜宏霞、魏大海、楼适夷三人的翻译进行粗略比较,考察其特色,提出见解。

1.特定名词的翻译

原文的开头一句“ある日の暮れ方のことである。一人の下人が、_生Tの下で雨やみを待っていた”,三者的翻译为:

卜宏霞:黄昏时分,罗生门下有一个武士在避雨。

魏大海:某日黄昏。一个仆人至罗生门下避雨。

楼适夷: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下人”一词交代《罗生门》的主人公,说明其身份,为后文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推移做铺垫,因此对于读者的感觉极其重要。能否让中国读者看中文译本时的感觉和日本读者看日语原文时的感觉相同,对于这一词的翻译将是全篇翻译的一个关键。

日本三省堂株式会社出版的著名辞典《大辞林》中对于“下人”一词的解释是:(1)身份低微的人;卑贱的人。(2)平安时代末期以后,一些原本是武士和有势力的农民被奴役去做农活或杂活的人。(3)近代指年限契约仆人、佣人。《罗生门》中的“下人”指的就是第二种,即没落武士,实际上已经沦落为仆人。但在汉语中,武士、家将等仍不失威风,因此,笔者认为翻译为“仆人”更能体现主人公穷困潦倒无钱无地位的境况。

另外一句:“下人は、iをちぢめながら、山吹の汗に重ねた、Cの\の肩を高くしてTのまわりをまわした。”三者的翻译为:

卜宏霞:武士将脖子缩了缩,而在蓝棉袄和黄色秋衣之下的双肩也跟着耸了起来。张望着门口里。

魏大海:仆人的藏青色外套里,是一件棣棠花面料的汗衫。他紧锁脖颈,高耸双肩环顾着罗生门四周

楼适夷:家将缩着脖子,耸起里面衬黄小衫的宝蓝袄子的肩头,向门内四处张望。

这里的“汗”是日本平安时代的服装,类似于汗衫的单衣,“山吹”本是棣棠,这里指的是棣棠色,即黄色,“山吹の汗”指的是黄色汗衫。因此,楼适夷对这一词的翻译更妥当。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对于sentimentalism这一英语词汇的翻译。卜红霞翻译成“心情更加郁闷”,楼适夷翻译成“忧郁的心情”,而魏大海直接引用原英文,后面附括号注解为“心情”。这里的sentimentalism表示的是“下人”被淋成了落汤鸡,又无容身之处的心情,和汉语里的“郁闷的心情”是比较适合的。魏大海的翻译虽然比较忠实于原文,但对于英语不好的一般中国读者来说,会影响对作品的意境的理解。

2.一般词语的翻译

再来看开头一句,对于“ある日の暮れ方のことである”部分,三者的翻译不尽相同。翻译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再现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罗生门事件不是特定的某一天发生的,具有偶然性。从这点来看,“ある日”这一词组确定《罗生门》故事的偶然性基调。因此,将它明确翻译出“某日”比较妥当。

另外,读者看到“暮れ方”一词,会有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这与汉语中“黄昏”给人的语感类似。而且此处的“暮れ方”与下文的“雨に降りzめられた下人が、行き所がなくて、途方にくれていた”相呼应。因此,魏大海的“某日黄昏,一个仆人至罗生门下避雨”比较恰当。

对于原文中“今この下人が、永年、使われていた主人から、暇を出されたのも、gはこの衰微の小さな余波にほかならない。”这一句,三者的翻译为:

卜宏霞:这位武士在雇佣他多年的老雇主手中被解雇了,也不过是这萧条时节的一个小插曲。

魏大海:眼前这仆人被侍奉多年的主人辞退,也是京城萧敝的小小余波。

楼适夷:现在这家将被多年老主人辞退出来,也不外是这萧条的一个小小余波。

相比较而言,“余波”更能体现由于萧条而带来的直接影响;说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个事件的“插曲”,反而表现得两个事件没有太过关联。因此,魏大海和楼适夷的翻译更妥当。

3.句子的翻译

原文中的“下人は七段ある石段の一番上の段に、洗いざらしたCの\の尻を据えて、右の]に出来た、大きなを荬摔筏胜ら、ぼんやり、雨のふるのを眺めていた。”这一句,三者的翻译为:

卜宏霞:这个武士,坐在台阶的最高一层,身穿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的夹层上衣,一只手捂着右脸上的一个大肿包,两只眼迷茫地望向雨中,等雨停下来。

魏大海:石阶共有七层,仆人将褪色的藏青色袄襟垫于身下,坐在最高一层的石阶上。他带着木然的表情t望下雨的景象,且轻轻用手摩挲着右侧脸庞上生出的酒疱。

楼适夷: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包,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卜宏霞的译本中,将原文中的“七段ある”完全砍掉,没有翻译出来。对于“据える”,魏大海的翻译较为贴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原文的“面を荬摔工搿保从字面上来看,这并不是具体的动作,而是心理活动。楼适夷的“轻轻用手摩挲着右侧脸庞上生出的酒疱”,应该是翻译方法中的“增译”,但增的太多。在这一点上,魏大海和楼适夷似乎比较接近原文。但楼适夷的“护着”比卜宏霞的“捂着”更能精确形象地体现“下人”很在意“面”的状态。而对于“ぼんやり、雨のふるのを眺めていた”,魏大海基本上是忠于字面的翻译,不作过多的增减,卜宏霞和楼适夷都翻译出“等雨停下来”。

原文中的“下人の眼は、そのr、はじめてその死骸の中に蹲っている人gをた。その老婆は、右の手に火をともした松の木片を持って、その死骸の一つのをきこむように眺めていた。の毛のLい所をると、多分女の死骸であろう。”,三者的翻译为:

卜宏霞:武士看到了一个人,她蹲在一堆尸体中,穿着咖啡色衣服,个字矮矮的,瘦得像一只猴子似的,分明是个上了年纪的女人。这老女人右手举着一片正在燃烧的松明,仔细地看着一个死人的脸,那个死人有一头长长的头发,估计是个女人。

魏大海:突然之间,仆人看见尸骸中蹲着一个人,是一个白发老妪,瘦骨嶙峋,身材矮小,身着丝柏皮色的衣物,像一只猴子。老妪手持燃火松枝,直盯盯地注视着一具死尸的脸庞。那死尸头发很长,像是一具女尸。

楼适夷: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很长,量情是一个女人。

卜宏霞没有直接将“はじめて”翻译出来,这里的「はじめて表现了武士原以为罗生门上只是一些死尸,没想到突然发现了一个活人的那种意外和吃惊的心理,因此魏大海的“突然之间”这种翻译处理比较妥当。原文的“u皮色の着物を着た、背の低い、lやせた、白^の、猿のような老婆である”用连续的短语作为定语描写了老太婆的样态,句子简洁工整。对于这句话,魏大海的翻译做到保留这种句式特色。对于“の毛のLい所をると、多分女の死骸であろう”这句,三者的翻译都将原文的意义体现出来,但是与卜红霞相比,魏大海的翻译更简洁,且“像”比楼适夷的“量情”更通俗易懂。

总体看来,三者都没有绝对的直译或意译,而是搭配使用。三者的翻译各有特色,笔者认为卜红霞的翻译更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但语言不够简洁。魏大海的翻译语言简洁,相比较而言更接近作者原意。楼适夷的翻译能再现作者原意,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极尽推敲之力。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芥川之介全集1[M].筑摩房,1997.

[2]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1)[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3]叶谓渠.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小说卷[M].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

[4]卜宏霞.罗生门[M].长城出版社,1999.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楼适夷.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上一篇:单招数学概念课学案的设计探究 下一篇:基于“浅显性”语言特点的伯吉斯动物童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