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特色 优化实践

时间:2022-03-15 04:26:59

体会特色 优化实践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为数不少的说明文,多以介绍说明性的文字为主,其文本的特殊性,让语文老师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会被有的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语文味丢失,教学了无生趣,学生学习兴趣尽失,教学效率低下。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怎样把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说明文课堂教学还原语文本色?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思考:

一、夯实朗读训练,凸显学科特色

语文课始终是书声琅琅的,无论是放声朗读还是默读,无论是个别读还是集体读,都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法。说明文教学也要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读全文。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使这些语言“烂熟于胸”,他们才会悟得更快、悟得更多。然,占阅读课堂主潮流的“有感情朗读”,并不适合所有说明文,笔者认为,说明文的教学不可过于追求有感情朗读,得视文本语言而定。 比如,《海底世界》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给人亲切热情之感,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尤其是描绘海底小动物们活动时的有趣情景。

说明文的朗读方式还可以多样化,根据表达特点,采用轮读、接读、对读、分组读等方式。如:《秦兵马俑》中“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较之其他文体而言,说明文要适当地重视默读的教学。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而默读这种读书方式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速度较朗读快,又不影响别人。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克隆,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当然,默读在品词析句时更适合使用。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

要注意的是,说明文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语言严谨,但也不乏形象生动之处。因此,说明文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情感基调,平静处还他个平静,赞叹处还他个赞叹。

二、关注文本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说明文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辩其味,掂其分量,触其脉动,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

1、斟字酌句,品味语言准确。准确、严谨是科普性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作为教者,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当。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看起来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严谨”相矛盾,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因为文中的相关内容只是未经科学证实的一种猜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笔者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品读,收到良好效果。

2、把握结构,梳理行文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文本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理是大有裨益。

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当学生把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概括出来之后,我说,如果老师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凌乱的、没条理的知识复印给你们,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这一问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发现文章是按这个顺序来介绍克隆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动物的克隆,即是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知道了文章写作内在的线,这条“线”应该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

3、比较品悟,建立文本意识。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比较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如同题材同文体说明文的品,用《百科全书》中的《麋鹿》与教材中的《麋鹿》进行品,让学生比较品析中感受到写法的多样性。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比较品析,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析悟:《太阳》是从多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如将《麋鹿》与《恐龙》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麋鹿》与《恐龙》的不同之处:《麋鹿》侧重于形体特点、生活习性及传奇经历,《恐龙》则介绍了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麋鹿》运用了引用、打比方等表达方法,《恐龙》则采用了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麋鹿》一文在介绍时,语言简洁、平实,学生易于理解,《恐龙》一文语言生动有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三、加强迁移运用,优化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习作兴趣才会被激发,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总之,说明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味道只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始终有着强烈的“语文意识”,以“语文”的方式去挖掘说明文中蕴含的语文因素,正确处理好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还说明文教学语文本色,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活力,散发出魅力,闪动着智慧,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研究 下一篇: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经济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