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小组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15 10:56:34

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小组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寻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因势而生。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小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追寻的是学生思维、情感和能力的碰撞,遵循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以华师大版八上第四章第一节《密度》(第一课时)为例进行阐述。

一、导学案编写

二、教材分析和导学案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华师大版教材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的是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

针对以上学情,编写导学案。课前预习部分以水的密度为参考对象,对密度知识做的预习,为课内探究做铺垫,所以设计时以学生前期掌握的知识为主。课内探究部分,考虑到学生对教材的预习量和实验器材的有限性,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把其中一部分重点内容安排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比如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能力在课前预习中解决,那么在设计时把内容问题化、层次化,让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解决,比如活动二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课内真正要解决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在课内对学、群学及小组展示中,当堂生成的相关问题,以及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典型题例等。在大展示环节,通过生生、师生的质疑、补充、点评,让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学生参考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预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主完成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内容及课内探究中力所能及的内容,比如活动二查找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且用双色笔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了解学生在导学案中对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内活动:整节课教学都以小组为单位,一般每组4~6人,采用组长负责制,组内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每人都有事做,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1.完成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及时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完成导学案中相关内容。2.对整张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补充完成导学案中所有内容。3.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组内展示学习成果,并向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巡查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情况,对课前生成的或当堂生成的问题及典型的题例进行灵活安排,确定大展示内容,确定展示的小组和点评的小组。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内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或问题展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引导工作。教师还应适时介入,及时进行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

课后整理:学生完成导学案整理,主要对知识的整理和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完成达标测评,主要让学生自我检测及对知识的书面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四、教学反思

1.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应关注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学习,学习目标清晰,学生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情景化、层次化,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同时,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详细阅读和深刻理解。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寻找快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生成相关问题。实验设计要常态化,让学生容易找到实验器材,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用橡皮、木块等一些容易找到的物体来代替铁块和铝块。实验步骤设计应细化,让学生明白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及方向,并且容易操作。

2.小组学习模式更接近于开放式教学,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比如班内大展示环节,展示组整组上台,分工明确,合作展示,讲解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密度概念,由概念导出计算公式,再用公式导出单位。又如学生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的质疑,关注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关注到估计数,从而矫正了一些学生对刻度尺的错误读数,也使实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小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精细化,也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到了更大化,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螺旋上升。

上一篇:中考物理复习技法管窥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