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写作指导示例

时间:2022-03-15 09:39:32

命题作文写作指导示例

题目: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趣的民风民俗,有许多动人的百姓故事,有许多精彩的民间活动,有十分丰富的年节文化。请以“年味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者以“年味儿”写作指导为契机,教会学生写作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努力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指导:

一.准题眼,说“年味儿”。

“年味儿”这个作文题,最难写的是“味”字。教者首先让学生发挥联想:由“味”字联想到什么词语?生很快联想到“味道”。教者顺势引导,味道就是调动人体的嗅觉器官,那过年时你都闻到了哪些独有的味道呢?

生列举:食物的气味:各种炒货的香气,蒸馒头、包子的面香,做年糕的清香……风干的年货的咸香味挂满庭院,远远看去五颜六色,色彩缤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评:很好,不仅有味道还有色彩,这样的材料会使文章变得丰富多彩。

生补充:烟花爆竹的硫磺味(这种味道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味道,却是在过年中备受欢迎的味道,是年气的体现,带着欢喜带着祝福);鲜花的香味(那些爱美的妈妈们总爱在过年前买一些鲜花来装点家,如水仙、百合、富贵竹等等,让家中也有了桃红柳绿)。

师引导学生温故: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童年的朋友》,文中“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明确:通感的手法。(补充:“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师进一步引导:写“年味儿”,除了对嗅觉的描写之外,我们可不可以运用通感的手法,找到更多更丰富的年的味道,丰富我们写作的材料?

二.巧选材,找“年味儿”。

生: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变换视点找“年味儿”。

如视觉:家家户户门上的变化,挂大红灯笼,贴福字,贴春联,除旧迎新;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厨房间热气腾腾,烟雾缭绕;超市里,收银员身着红夹袄,面色疲惫,但笑容不断,扫描、整装、收钱直到手发软;行道间挂着的红灯笼,商品换上红衣装;货架上的货物是最为奇特的一景,到二十九、三十夜,不论是好吃的,不好吃的,热卖的,不热卖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需要的,不需要的,全都一扫而空,所以补货的职员,穿梭来往,好不热闹,但总也赶不上人们对年货的需要。什么时候你能见到超市货架空落落的,唯有过年时;孩子们这时候是最为开心的,走街串巷,奔跑嬉戏,不用担心作业,不用担心回家晚了;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这些闲暇时候极为少见的总会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里露一露脸面,晒一晒本领,娱乐娱乐乡亲,迎个彩头,图个吉利;车站、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电视里,让人眼花缭乱的歌舞节目。

如听觉:商场、超市里商家们擦亮了嗓子,放声高唱,一首首欢庆的歌曲唱热了屋子里的气氛,唱热了人来人往的街道,唱热了人们的心儿;走到哪儿,都能听到鞭炮礼花噼啪的声响,响亮了阴沉沉的天空;平日里,家家户户忙于奔波工作,这时候也终于歇息下来,原来冷冷清清的院落,时不时传来推桌子拖椅子的声响,敲打收拾的声响;空闲的家里,还有麻将碰撞的声响,高声谈论互道问好的声音,比比皆是;三十晚上,家里电视里传出来的欢声笑语;手机电话这时恨不得声声叠唱,彩铃声声,问候拜年。

师说:同学们列举的零星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有了丰富的材料,笔下的《年味儿》就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景象。但同学们可不可以按传统年味和现代年味对题材进行归类?

生明确:贴春联、赏花灯、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迎财神等是我们保留下的传统。

教者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传统节目的特点。

三.精布局,描“年味儿”。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要讲究文章的精心布局的。七年级上的课文《本命年的回想》,作者特别讲究文章布局,全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间段(腊月初一,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大年初一)叙写了这些时间段里人们所做的年前的准备和过年的场景,记叙的内容都是围绕文章一开始所说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这种结构在学生作文中也可以运用;当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过年的气氛,注意层次,让年味儿由淡到浓;也可以由点到面(由一个人的活动到一家人的活动再到全村人的活动);空间顺序,由家到超市到街头巷尾……

一生习作:过年前,春节就像一锅正在灶上炖着的排骨汤,锅盖捂得严严实实,但在快炖好前,总有那么些香味儿透过锅盖传过来,像小猫儿似的挠着我们这些馋虫的心,痒乎乎的,只盼着汤快点炖好,让我们大快朵颐。春节这一锅汤的香味儿就是年味儿,春节一天天逼近,年味儿也酝酿得越来越浓厚,一切都昭示着春节的脚步,近了。(片段中运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句,描写出春节的气氛;最后一句话为下铺垫,这句话有朱自清《春》的影子,也有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的印记,这些都看出小作者是个聪慧善学的人)

寒冬里的萧条景象没有一丝生气,近乎荒芜,可小贩摊上挂着的,铺着的,大红的灯笼,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联……那样的张扬,热烈的红!仿佛跳动着的火焰,温暖了冬天,温暖了空气,更温暖了我们的心。从那些红通通的专属于春节的物件中,我看到,也嗅到了年的味道。(视觉,色彩)

乡下农户都忙起来了,蒸包子,蒸馒头,做豆腐,腌酸菜,做年糕……家家户户都是老少齐上阵,忙得几乎脚不沾地,都赶着在过年前备好一切东西。蒸包子、蒸馒头的蒸笼架在锅上,火烧得旺旺的,坐在灶膛边烧火的人脸上被燃烧着的火焰的橘红色火光映照着,跳跃出一片喜悦的光。站在蒸炉前的人忙着放面食,热腾腾的蒸气缓缓上升,飘浮,弥漫,渐渐充斥了整个厨房。迷蒙的雾气里还粘着汗珠的脸庞笑眯眯的,他们的眼睛里,都有对年的期待。从这些忙得热火朝天的人中,我看到,也触到了年的味道。(嗅觉,味道)

年前,男人们都闲下来了,走在空旷的小道上,没有看见一人,却从周围的人家屋里清晰传出了打麻将“辟辟趴趴”的声音,大声谈笑的声音,打牌的人、看牌的人大声叫好的声音,小孩子们追逐打闹,嬉戏玩乐的声音,炮仗的“嘭嘭”声,和“小擦炮”不断响起的声音……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各种声音在低空中碰撞、融合,洋溢着暖暖的、满满的、喜悦的味道。从这些“声响交响乐”中,我看到,也听到了年的味道。(听觉)

(三段,三个层次,三个角度,段段扣题,句末点题,笔墨集中,中心突出)

年味儿越来越浓厚了,像一把热烈的火,烧呀烧呀,一直烧到年根下。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首尾呼应)

这篇习作在结构安排和调动感官对过年画面进行细致描写上都很不错。

四.深立意,议“年味儿”。

深刻的立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也更隽永。写年味儿,就是要让学生在留心观察生活的前提下,自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于潜移默化中热爱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我们仍然回到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作者借回忆家乡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这比普通的介绍乡土人情的文章立意自然要高一些。

比较两生结尾的写作片段,说说它们的异同:

文段一:门外,天寒地冻;屋内,暖意融融。这年味儿呀!是越来越浓了……

文段二:“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春节就在这浓浓的年味儿拉开了大幕,这年味儿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此起彼伏的爆竹炮仗,就是饱含亲情的杯杯美酒,就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更是神州大地每个角落里年的意蕴。

生:两个文段都紧扣文题,点题升华。文段一巧用对比,突出年味的浓郁和过年的温暖,省略句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文段二运用引用、排比修辞,将年味具体形象化,挖出了年味的丰富内涵,给年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者顺势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解读。

他们认为,可以由过年的热闹、浓郁气氛挖掘出家人间的其乐融融、亲情的温暖,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幸福感,也可以写孩子们过年难得的自由、快乐,还可以歌颂因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保留传统、传承传统。

在整节课的评讲指导中,教者始终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在指导中时时不忘教给学生写作的秘诀,即语文应试的工具性;也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给语文教学多增添一些人文味。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让语文的百花园里永远灿烂如春。

杨凤辉,孟晓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责任编校:高述新

上一篇:湖北高考现代文《六指猴》解读 下一篇:借国外刊物争抢海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