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车大战小红车:共享单车加速跑马圈地

时间:2022-03-15 06:58:16

小黄车大战小红车:共享单车加速跑马圈地

因为出发参加广州车展,我错过了小黄车ofo共享单车的会――宣布正式启动城市服务,当天摩拜单车则正式进入自己的第五座城市成都。出发前一天,我恰巧赶上了小红车摩拜单车的车型升级会。刚到广州下了飞机,就看到朋友发来的新闻:野兽骑行获1.5亿融资,入局共享单车。嗯,又来了一辆小蓝车。

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已经扑面而来。一边现有市场里的两大巨头正在奋力搏杀,另一边更多资本、更多创业者狂奔而来。共享单车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还是又一个被互联网资本砸出来的伪需求?现在对共享单车的质疑也很多。

目前大城市的客观环境,让自驾车、公共交通无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停好车、下了公交地铁,怎么到办公室,是刚需。不仅刚需,而且高频,一周有5天上下班都需要。何况除了上下班,还有其他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拥堵。

上一个互联网烧钱的领域是O2O市场,上门洗车、上门保养等,都没能做出大公司,而外卖送餐则成就了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这样的大生意。无他,刚需高频而已。共享自行车会是解决这一高频刚需的服务吗?

有阵出现了不少类似Car2Go的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特别是前两年电动车特别火的时候。不过有两个问题限制了汽车分时租赁的增长空间:1.停车位;2.可替代性。

分时租赁虽然不用像传统租车那样,必须还车到指定的门店,可以更自由地停放车辆,但一方面你想停车的地方通常车位紧张;另一方面服务商提供的一些停车位置,仍然会有“最后一公里”问题。

随着网约车的出现,除了自驾开车外,打车、叫车、公共交通都是一种可选的出行方式,价格还更有优势。分时租赁要面对这些出行方式的竞争。

相比之下,共享单车则没有竞争对手,最后一公里的接驳,自行车是最好的选择。即便在北方的冬季,上班不迟到的刚需,也会让一些年轻人不再畏惧早晨的寒风。目前共享单车在停车上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封闭小区需要停放在小区外,“最后500米”问题出现。但更多的还是摆放位置的管理层面问题。对用户而言,单车停车仍然很便利。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互联网巨头,特别是拥有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的BAT应该马上投资摩拜单车的原因。

地图应用非常看重用户活跃度。但多数人每天上下班、上下学的路线变化很小,开车、坐公交地铁,要开启导航的几率不大。而摩拜单车的用户,工作日一般也要开启4次应用:早上上班找车、扫码,晚上下班找车、扫码。这是多么惊人的打开率啊。

阿里旗下的高德,比其他两个竞争对手,更应该投资摩拜单车。高德起家于汽车导航,早期业务的用户都是汽车厂商这样的企业用户。后来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开始猛攻个人用户市场,成为唯一没有被百度甩下的传统地图产品公司。

高德并不满足于此,或者是阿里不满足于此。高德设定的目标是赶超百度地图。高德成长于汽车,驾车人群中很多老司机用的都是高德(嗯哼,志玲功不可没),如果想拿到爆发式增长,就需要去抓非驾车人群。

你去看看高德地图今年以来的几次重要升级,主要是在打磨非驾车导航,如公交导航等等。摩拜单车的用户群对高德而言就是急需的巨大增量。而且,每人启动应用4次/天的主动操作,这数据还不爆得不要不要的。

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自然会出现七彩单车激烈竞争的局面。共享单车市场份额最高的两大竞争对手ofo和摩拜,产品风格迥异。我相信摩拜和ofo都想给用户提供好产品,都有同样的初心,重点在于,大家对好的定义不同,大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

摩拜重产品,相信技术的力量。摩拜明确了这辆自行车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用户从A到B,当你想骑时,随时可骑。这意味着可持续的能骑是最高优先级,而好骑则要排在后面。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有效防止破损,再好骑的自行车也会变得不好骑。

于是就有了最初被用户吐槽难骑且造价昂贵的摩拜单车。但摩拜看起来并不为所动,全速进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几个重点城市。站稳脚跟后,摩拜开始连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产品。先是除了智能锁,技术方案和摩拜单车经典版差异颇大但却更轻松好骑的mobile lite。然后是改用后轮碟刹、小电动机和车筐的摩拜单车升级版。摩拜在坚持自己对产品定义的同时,不断迭代产品。

ofo重运营,相信规模的力量。最初,ofo甚至都不想有自己的单车,而是一个接入各种自行车的网络共享平台,就像滴滴和Uber那样。

发现这一方向并不可行时,于是就有了ofo自己的小黄车――滚轮密码锁、没有GPS模块但却轻松好骑。这辆车被很多人吐槽太low,没有技术含量,外观也太普通。可ofo看起来并不为所动,先是进入全国多所大学的封闭市场,站稳脚跟后,ofo全力进入北上广深,同时也拿出了3.0新版车型。

ofo3.0的新变化包括实心胎、三角型把立、可调节座椅、前后双抱刹系统等,这些新变化让小黄车更耐用,降低维护成本。

换句话说,摩拜和ofo在产品上正变得越来越像。当然,他们还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摩拜是摩拜,ofo是ofo。

至于后进入的新玩家,我保持谨慎的不乐观。之前网约车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出行服务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即便共享单车没有也没办法像网约车那样对用户进行补贴,飞快地烧掉大笔资金,但订制自行车、供应链管理、城市市场运维,共享单车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巨大。这方面,滴滴系小米投资的ofo、高瓴腾讯投资的摩拜,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新的自行车玩家在产品和运营模式上并没有新的突破,正在努力抢夺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市场,希望利用时间差抢占更多的城市。或许,未来他们的命运是被摩拜、ofo收入麾下。这可能也是一些投资人最乐于看到的结果。

上一篇:第八个“双十一”所预演的“新零售时代” 下一篇:老美的财商教育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