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导向

时间:2022-03-15 02:45:50

积极心理学导向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即与仅仅关注减少心理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青少年走向安全与成功提供积极的指引。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新趋势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美国;中小学;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23-04

近几年来,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与仅仅关注减少冒险与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能对他们的发展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的影响的品质。如在俄勒冈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百年老校以及其他美国的中小学校,教师以及父母都在关注合作的方式,以便为青少年提供一种积极的观点,指引他们走向安全与成功。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都进行了新的阐释,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发展性的有利因素(Assets)框架

1998年以来,美国发生了几起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社会各界开始集中关注学校的暴力现象,并广泛探讨如何来终止这些可怕的悲剧,其中如何打造一个安全与成功的校园成为研究的关注点。为打造一个安全与成功的校园,在美国教育、心理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在探究一些关注青少年积极品质发展的模型。其中一个模型是由明尼苏达州的米尼亚波尼斯研究所――一个独立的、非赢利的、无派别的机构――研发的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框架,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持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框架(见24页表)确定了40个儿童与青少年成为一个健康、负责任以及有爱心的个体所需要的关键因素。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是“所有儿童与青少年走向成功所必需的积极‘建构模块’(如关系、经验、价值观、态度以及特性)。发展性指的是这些模块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利因素指的是这些模块是积极的、为青少年提供力量的。”

根据Starkman等人(1999年)的观点,40个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的与内部的。外部的有利因素关注青少年从他们生活当中的人与组织中获得积极经历,为青少年提供:(1)支持,(2)认同,(3)边界与期望,(4)建设性地利用时间。内部因素关注明智的判断、有责任的选择以及真诚的同情,分为:(1)喜欢学习,(2)积极的价值观,(3)社会能力,(4)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这些组群被认为是帮助青少年更加安全、实现自我认同以及成功的有利因素。

为了发展强有力的外部有利因素,青少年需要获得以下经历:

A.支持,是一种来自父母的爱及来自其他人(如朋友、邻居、教师等)的尊重与关心的形式。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能够提供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家庭生活、社会联系及组织经历。

B.认同,是来自社区的尊重与认同。青少年需要有机会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C.边界与期望,指的是告之对青少年的期望,以及他们的行动与行为是否在边界内或在边界外。

D.建设性利用时间,指的是通过创造性活动(如艺术与音乐)、体育活动(包括运动)、青少年活动项目、参与聚会、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有效时间等为青少年提供的发展机会。

为了发展强有力的内部有利因素,青少年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E.喜欢学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自身提高与终身学习的理念。

F.积极的价值观,包括诸如诚实、真诚以及责任心等信念与性格特性。这些特性将有助于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并指引他们的人生选择。

G.社会能力,指的是对他人的态度与方式,将帮助青少年作出积极的选择,建立友谊,对他人显示容忍与尊重。

H.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对自我力量、目标与价值观的强烈感知,这种观念使得他们有别于他人。

研究发现,具有更多的有利因素除了能保护青少年免于消极的行为外,也增加了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态度与行为的机会。那些具有最多有利因素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形成如助人及获得成功等积极的行为与品质,更有可能在学校里取得成功,价值更加多元,能够保持健康,并且不会过分自满。(Scales,Leffert,1999)

二、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校内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

基于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所提供的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最近20年以来,美国中小学开始在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学中运用多种策略来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通过建立并增进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并帮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成功。

(一)增进并关注外部有利因素

目前,美国一些中小学已成功地在校园内运用一些策略增进外部有利因素的发展,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社会环境――一个增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并促进他们安全与成功的环境。

1.支持:支持的策略在于通过增进校园文化与氛围并提供培训或有组织的项目,提高父母或其他成人在学生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学校里能体验到支持。

一是增进校园文化与氛围,确保学校文化与学校氛围对所有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推动力,通过教师的行动让学生建立起在学校里的安全与成功的感觉。

二是父母及其他成人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支持。最常见的参与形式是作为志愿者参与父母组织,诸如“父母―教师联合会”及有关的辅助协会。

三是提供父母训练课程或工作坊,使父母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支持。目前已开展的一个帮助父母预防子女步入困境的训练是“第二步父母项目”(The Second Step Parent Program),该项目是一个有效的发展社会技能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

2.认同:认同的策略在于让青少年在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活动中获得一种尊重、认可与价值感。

(1)让青少年感到社区成年人的支持、尊重及认可。通过社区成员向当地学校提供时间或资金资源,包括社区成员赞助球队或活动,并参与年轻人的项目(如运动、音乐会、球赛等),以及通过贡献社区成员的时间或才干支持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设施及教育性或创造性的项目,来展示他们对青少年的关心。

(2)让青少年相信他们是作为资源而不是作为资源的利用者。为增进青少年的价值感,美国中小学往往将青少年视为资源,让他们在学校及社区里被赋予有用的地位,或在重要活动中公开发言并承担一定的角色,允许并鼓励青少年在对于他们而言的重要的主题活动中扮演领导者及倡议人的角色。

目前,美国许多高中将学生承担一定的社区服务作为一个基本的毕业条件。许多大学在授予学位时也会考虑社区服务,甚至小学生也被鼓励做些事情或帮助他人。这些社区服务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积极的价值观、坚强的性格以及超越自我的承诺。

3.边界与期望:边界与期望即父母与学校对青少年的行为有明确的边界,并且有高期望。

学校作为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设置界限,并且在青少年偏离界限时提供及时反馈的重要合作者,将为父母应对子女的行为偏差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学校会及时告之父母他们的子女在学校的成绩,给父母一个表扬子女成功的好机会。此外,美国中小学通过建立全校性的行为计划(如有效行为支持项目),并通过活动教学告之学生所期望的行为规范,通过明确的规则与结果建立边界。学校将对违反这些期望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公正的处理,同时对那些遵循这些期望并有助于建立安全、平静的学习环境的行为提供及时的、积极的反馈。

为提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父母与学校将向学生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对青少年内在的美德和能力抱有高期望与信念。如在校内,通过“最棒小伙子运动”,通过横幅、生日卡、授予证书,甚至是校歌等形式向小伙子传递一种积极的信息:“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从而使得青少年努力做好。

4.创造性地利用时间:创造性地利用时间就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有创造性活动的社团,以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时间,远离麻烦。同样,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模型也会引导青少年在艺术、体育或服务团体中创造性地利用时间。

为向青少年提供个性化课程与校外的实践活动,美国学校与社区机构广泛合作,为培育青少年生活中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空间提供机会,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发展青少年的兴趣与潜能。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小学开始为青少年提供放学后或暑期项目。这些项目既包括学术性的,也包括娱乐性的活动,如提高阅读能力小作家俱乐部、数学家俱乐部等。

外部的有利因素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必要的,但仅仅只是一部分――一个提供外部支持的部分,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还应增进形成内心图式以及促进道德品性的内部有利因素的发展。

(二)建立并增进内部有利因素

内部的有利因素是指那些被视为“内在罗盘”的、能指引青少年作出明智的判断、负责任的选择以及对他人显示真诚的关心与关注的品性。这些品性可以分为:乐于学习、积极的价值观、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1.乐于学习。为了使学生乐于学习,美国的学校往往会设置较高的但又可以达到的成绩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业支持,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对于那些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学校将通过诸如课后家庭作业俱乐部、阅读发展项目以及年长学生或成人指导者等项目,创造一个“学业保障网”,为学生的成功提供保障。

2.积极的价值观。在一连串的校园枪击事件之后,美国中小学开始关注培育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良好的个性,一些学校发起“草根运动”来促进个性的发展。

在俄勒岗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中心小学,一个五年级的班级开始尝试领导全校性的性格运动。他们确定了36种常见的性格特征以及每一种性格的儿童用语,并制作英语与西班牙语的张贴画,挂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每天在校内的通讯网络中宣讲每周一个的性格单词及其确切含义。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征,以及怎样在学校里运用这些性格特征。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如何运用性格特征,并且在学校每月的颁奖大会上通过向学生颁发奖状的方式来认可学生的性格表现。

3.社会能力。美国中小学非常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社会能力的发展:交往能力,文化能力,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

一是通过班会或者晨会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班会或者晨会对于在班级内建立一种社区的感觉、对于在班级成员之间教授社会技能、对于解决班级成员间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于策划班级事件而言,是一种自然与有效的方式。

二是通过学校文化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一些学校将他们的学校建筑以及场地建设成“无种族”、“无歧视”或者“无烦扰”的区域,通过一些如何在学校中对待不同背景学生的宣言或者标语的张贴与复述,最终被整合进学校文化之中。

三是通过抵制教育项目发展学生的抵制技能,即抵制消极同伴压力以及危险情境的能力。那些希望发展学生对消极影响抵制能力的学校通常会采用一个抵制教育项目,诸如DARE(药物滥用抵制教育)项目,帮助学生发展拒绝药物与暴力的知识与技能。

四是通过和平计划让学生学会和平冲突的解决技巧。在俄勒岗的斯普林菲尔德、科罗拉多等地学生自发开展了一个和平计划,在地方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和平同盟,通过网站向远近的学校传播和平的信息,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和平冲突的解决技巧。

4.积极的自我认同。积极的自我认同就是让青少年能将他们自己视为积极的个体――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有用的角色。

学校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来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俄勒岗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中心学校持续进行的“棒小孩”运动,以许多方式并在许多场合提醒学生“他们是地球上最棒的小孩之一”。通过悬挂在高处的旗帜、校园通讯网内的宣讲以及与学生的坐谈,使这一观念得以增强。

三、评论与建议

研究已经证明:青少年经历更多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更有可能形成如助人及获得成功等积极的行为与品质;经历更少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则他们更有可能形成诸如酗酒、吸毒、及暴力等危险。发展性的有利因素能有效提高学业成就并提供一个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安全的与健康的环境,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个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减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率,并增进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积极的心理品质。

因此,在学校内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密切关注发展性的有利因素的培育,建立并增进外部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当然,要在校内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领导者、学校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学家以及家庭的共同参与,他们的领导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学校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国中小学对增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成功的关注与实践,及其所折射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的转型,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功

美国中小学将心理健康视为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并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与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确保每一位学生的成功。

与此相应,虽然我国教育部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这种问题导向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我们认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目标定位上突出对成功的关注: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成功与幸福,并为他们的成功与幸福提供指引,从而让令人“敬而远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一种增进个体成功与幸福的工作。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方式上应更多关注“加法”策略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近几年来美国中小学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产生了一些变化:不仅仅关注心理问题的减少,而开始关注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加。目前,在美国中小学,大多数的学校心理学家更多地是从事“加法”式的心理工作,即营造一种安全与成功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为学生的成功提供准备技能,促使每一位学生取得成功,而不是较多地关注心理问题的减少。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方式上更多地倚重“减法”式的心理辅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干预,较多地关注心理问题的减少。“减法”式的心理辅导固然可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而忽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加,其结果实际上是将大部分的学生排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之外,其效果也令人怀疑。

我们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调整目标定位的同时,实现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关注面向部分学生的“减法”策略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加法”策略,也就是为全体学生的成功提供准备技能,为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

注释及参考文献:

[1]Hill M.Walker,Mark R.Shinn.Structuring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s to Achieve Integrated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Prevention Goals for Safe and Effective Schools[A].Mark R.Shinn,Hill M.Walker,Gary Stoner.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 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6.1-21.

[2][3]Stan Paine and Cathy Kennedy Paine.Promoting Safety and Success in School by Developing Student’s Stengths[A]. Mark R.Shinn, Hill M.Walker, Gary Stoner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4][5] [6]Stan Paine and Cathy Kennedy Paine.Promoting Safety and Success in School by Developing Student’s Stengths[A].Mark R.Shinn,Hill M.Walker,Gary Stoner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and Behavior ProblemsⅡ:Preventive and Remedial Approaches[C]. America:the National Assi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6.89-112.

[7]教育部文件(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电邮:)

编辑/陈 虹 何 妍 终校/于 洪

上一篇:架设学生心灵成长的扶梯 下一篇:心理辅导课中的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