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时间:2022-03-14 11:44:31

生物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主动建构发展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让其在面临某一生物情景时,自发生成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其中蕴涵着什么、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想法,就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使零星知识变得更系统有序,使原有知识结构更合理完善,使知识的把握更深刻透彻。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以自己的一堂课题研究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1 转变观念,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升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容易表达和得到较好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和保护好这样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尊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本节课教学导入环节,笔者采用了自编诗歌导入形式:“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什么模样?”请学生推荐朗读好的同学朗读,朗读后及时给予表扬性评价。这样不仅较好地导入课题,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要认真聆听他们的见解,并挖掘其可贵之处,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要宽容学生的各种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求新立异。

笔者在江苏省南通中学执教这一课题时,在从师生共同完成对罗伯特森单位膜结构模型批判性教学,过渡到对流动镶嵌模型理论探究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这位学生认为:我们还不清楚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也不清楚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位置、空间距离关系,现在就讨论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如何构成细胞膜为时尚早;并且提出应该先测出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以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位置、空间距离大小,然后才能构建模型。虽然这位学生的问题有一点局限性,但显然聚焦了学生的思维,笔者及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巧借这一问题,顺利引出冰冻蚀刻技术在细胞膜模型构建中的运用。这样就通过学生自己的问题顺利引出了下面的学习内容,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是好的教育,教育应当以学生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教师要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探究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双层排列方式时,学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双层磷脂分子都是疏水的尾部向外、亲水的头部向内;双层磷脂分子头部和尾部交叉排列;双层磷脂分子都是亲水的头部朝外,疏水的尾部向内。

为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红细胞在血液内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抓住红细胞内外两侧的液体中均含有大量的水,而细胞生活在这样的液体环境中既要亲水又不能溶解于水中的知识情境,甄别上述三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判别出双层磷脂分子都是亲水的头部朝外,疏水的尾部向内的观点是正确的。

3 启发引导示范,教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很多教师面临过这样的情况:无论怎样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他们不是不敢或不愿提,而是不能、不善于提问。他们不会思考,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这时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比异同法、类比联想法、知识迁移法、逻辑追问法、问题发散法和矛盾法……

只有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实例,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引导学生动用这些方法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强化,提出问题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在讨论如何选择制作细胞膜的材料时,运用问题联想法,引导学生联系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分析,学生很快得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弄清楚细胞膜的结构,学生由此生成对细胞膜结构的讨论问题。后面分析罗伯特森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单位膜结构模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细胞膜的功能实例,质疑罗伯特森的单位膜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并自主评价罗伯特森的单位膜结构模型存在着不能很好地解释细胞膜相关功能的问题这样又使学生产生了探寻新的、更科学的细胞膜结构模型的问题冲动。

4 适时适度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学生要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借助教师或同伴的指导性评价来实现,因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种设想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合理和科学等,都需要教师或同伴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给主体提出和解决问题给予一个导向,从而提高学生捕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中学会提出问题的要领和技巧,另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环节,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技巧。

在探究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各小组讨论,并共同利用磷脂分子磁性模拟材料,建构模型;然后让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各自建构的模型,并进行讲解;接着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点评,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评价,最后师生共同科学建模。

因此,当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时,才会愿学、想学、乐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上一篇:生物课外作业特点的探索 下一篇:浅议EPC 模式下施工承包商的投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