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行真菌性鼻窦手术的可行性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3-14 08:20:32

鼻内镜下行真菌性鼻窦手术的可行性的效果观察

真菌性鼻窦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随着临床治疗中抗生素滥用情况加重和各类激素的长期不合理摄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传统治疗方式以上颌窦根治术来清除病灶,但是随着微创技术介入治疗,鼻内镜的使用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根治开拓了一条的新的道路,临床治疗效果也较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1]。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2年6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结合临床检查和病史确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28~79岁,平均(45.3±4.2)岁,病史5个月~16年,平均(3.2±1.7)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右侧患者20例,左侧患者11例,上颌窦发病15例,多窦发病1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压痛、鼻塞、流涕、脓性涕、血涕、鼻臭等,其中中鼻道有息肉患者5例,中鼻道脓性分泌物伴下鼻甲肿大患者9例,鼻中隔偏曲5例。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上颌窦密度增高,并有钙化灶,26例患者鼻窦腔内有高密度软组织影,成不均匀点状分布;6例患者上颌窦内鼻骨质破坏[1]。少数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胃肠病等原发疾病。将6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负压置换治疗,研究组鼻内镜下行真菌性鼻窦手术治疗。负压置换疗法:清洁患者鼻腔,使用鼻甲黏膜收缩剂1%麻黄素喷滴鼻腔,配合患者呼吸和吸引器完成负压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局麻或全麻,开放鼻窦使用鼻内镜辅助清除窦口壁道上的复合体病变,切除钩突,咬开筛泡,吸尽窦腔内脓液,筛窦有病变者开放筛窦,吸尽窦腔内分泌物,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真菌团。对鼻道有息肉者实施切除,膨胀海绵填塞止血[2]。手术中要注意保留鼻窦黏膜,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手术结束时做好止血工作[3],切除组织分泌物进行病理切片和真菌培养。术后患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取出鼻腔填塞物,并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应用类固醇激素喷雾剂进行清理。患者出院后每月定期复检,直到肉芽和痂皮等全部清除。术腔局部上皮化良好为止。

1.3 疗效评定

根据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康复标准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制定治愈、好转、无效3个判断标准,跟踪复查至少6个月。治愈:患者症状消失,无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窦口开放良好,术腔上皮化;好转:有脓性分泌物无真菌团块,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无效:窦口闭塞或开放不良,有分泌物及真菌团块等[4]。以治愈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率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中对比情况来看,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复发3例,研究组无复发,研究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手术切口上皮化,治疗效果较好。

3 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的致病真菌是曲霉菌,当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或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时会发生这种疾病,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中有多种分型,比如侵袭型、非侵袭型、变态反应型等,不同类型在临床表现和病理进程方面也有所差别,比如侵袭型发病进展迅速,以真菌侵犯血管引起栓塞导致组织迅速坏死为主要[ ]特征[5]。本次研究选取非侵袭型患者,病情相对进展缓慢,在对真菌具有一定免疫抑制力的患者身上较为常见,且多侵犯一个鼻窦,在临床中发生几率最高。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的临床诊断难度并不高,临床表现也较为典型,结合CT检查能够迅速确定患者病灶情况,可以说CT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病灶,保持鼻腔的良好通气,改变真菌生存环境,传统经尖牙窝入路及经鼻内镜鼻窦手术都能达到这种效果,但是上颌窦根治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和复发几率都较高。鼻窦炎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是清理鼻窦黏膜,但是在术后易出现复发,手术效果无法保证,利用鼻内镜实施手术是在重新认识了鼻窦微观解剖组织的基础上实行的新手术,关键在于解读鼻窦复合体的阻塞,以保护鼻窦黏膜为首要[6],方便其恢复引流,这种手术方式不仅是手术器械上的进步,更是手术理念的创新和术式的改进,新的术式不仅有效清除了病灶,对于患者正常鼻窦功能的恢复也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此次治疗分别使用负压置换疗法和鼻窦手术,使用鼻内镜辅助结果不仅显着提升了治疗总有效率,且患者无复发,术后康复情况也较好,未出现并发症,对比负压疗法来说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使用鼻内镜辅助手术,不仅能够更好的扩大窦口,纠正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情况实现长期鼻腔鼻窦通畅引流,同时在清除筛窦等方面也更具优势,术后复查时应用鼻内镜能够很好的做好跟踪随访,降低患者复发率。使用鼻内镜应用安全性高,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对好转的6例患者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因上颌窦开口太小,引流不通畅,经扩大上颌窦开口后治愈。1例复发患者,因鼻中隔偏曲引起引流不畅,经2次手术矫正鼻中隔后治愈。由于使用鼻内镜辅助手术需要经由鼻内路径,因此手术过程中要加强精细操作,以免因侵袭性操作引发其他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创伤,在清除病灶组织时如有必要需考虑实施鼻道开窗手术,以便能够完全清除病菌,降低复发率,术后也要做好相应的护理,确保患者的健康恢复[7]。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适当应用抗真菌药物如类固醇或者进行免疫治疗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虽然临床研究在其产生不良反应方面尚未得出确定性成果,比如损害肝功能、使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酸升高、消化道异常反应或者视觉障碍等,但是适当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积极效果,其余还需加强临床实践和研究,以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试试真菌性上颌窦炎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几率和复发几率都较低,临床应用价值高。但是要掌握好手术技巧,上颌窦开口要足够大,如局部并发其它疾病如鼻中隔偏曲等,最好同期手术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雄光,周庆,苏宇宁,等.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0,20(5):416.

[2] 邱金元,焦晋闽,赖建忠,等.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J].福建医药杂志,2012,31(2):52-53.

[3] 苏俊,陶泽璋,孔勇刚,等.真菌球型真菌性鼻—鼻窦 炎55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1(23):1075.

[4]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200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33:134-135.

[5] 谭业农,牟忠林,赵质彬,等.真菌球型蝶窦炎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4(2):105-106.

[6]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33(3):134.

[7] 张革化,李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1(3):163-166.

上一篇: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下一篇:对膝关节镜手术术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