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中国企业的蓝海市场

时间:2022-03-14 05:10:01

东盟:中国企业的蓝海市场

在如今这个容易让眼睛向上张望的激越年代,机会可能就在眼皮底下。却被高涨的“雄心”弃置。

对于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家似乎特别热衷于通过商业的成功去证明些什么,尤其对于今天这个容易让眼睛向上张望的激越年代,仿佛最大的机会,最有象征意义的成功永远在欧美的高端市场。为了在这些市场实现品牌梦想,中海油铩羽美国、李东生兵败欧洲、海尔承担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就连老谋深算的柳传志也发出了“中国国家品牌尚不能支持优质科技品牌”的感慨……如果现在为中国品牌直接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算一个总账,我相信除了经验和激励士气的收获外,很难说是一笔合算的生意。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在当初国际化高峰时却从来没有挑选过地方,美国的商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从来都是只让美国企业看到机会和风险,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还是90年代末的印度,他们甚至不挑选收入,自信的认为自己可以推动市场和品牌需求的出现,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和挟持“优势文化”的力量,美国公司才可以在全球各大市场攻城略地,为美国一轮又一轮的产业升级输送全球资源,而今天,当美国公司对欧美的衰老已经成为共识,言必称“新兴市场”的时候,中国的大多数主流公司依然把欧美作为国际化的象征,忽视了身边最大的一个新兴市场――东盟。

很多人提起东盟市场时经常有落后和购买力不足的联想,然而,事实却是这个5亿人口的市场(不足中国人口的40%)相当于中国整个购买力的一半,人均GDP也超过中国的很多发达地区,这个地区不但联接了南亚新兴市场,也产生了虎航、亚洲航空、泰国度假医院这样的迅速成长的新兴企业,与艰涩难啃的欧美市场相比,中国企业迅速开拓东盟市场无疑有诸多的优势:

1、距离和营商环境

距离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物流成本,更能让中国企业感受到与国内接近的营商环境,这让中国企业的国内经验更容易在这个市场上得到运用,TCL可以依靠服务+渠道+公关的营销组合拿下越南市场的三分天下,依靠的正是营销环境与国内的接近,而同样的经验拿到欧美市场结果已经是有目共睹。

2、相对强势的文化地位

东盟市场是一个华人最多、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市场,近年来,中国的复兴已经初步营造出了很多东盟国家“抬头北望”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化环境可以为中国品牌建立市场地位节约大量的营销成本。而这是在欧美甚至是印度市场都不能企及的。

3、商务成本

东盟市场拥有与中国接近的商务成本,这样的商务成本非常有利于中国公司发挥自己的管理特色,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成本,例如,TCL、力帆等企业都可以在东盟市场长期亏损后重新获利,依托的正是低廉的商务成本可以支付学习的代价,而在欧美市场,高昂的商务成本可能会容不得一次失误。

4、人才和商业理念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一大批的台湾、香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中国大陆发展成为超级公司,与后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不同,这些公司得以发展的根本资源并不是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而是拥有相对优势的商业理念和人才。今天的中国公司相对于东盟的落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这样的优势,并且可以更轻易地比欧美的跨国公司派出适合东盟市场的人才,如果这样的优势和对机会的洞察相结合,无疑能进发极大的市场能量。

5、10+1协议的便利

中国和东盟已经签订了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这个协议免除了双方货物的关税,事实上已经将东盟变成了中国企业的第四线市场,成为国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这个概念上的“第四线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居于一线市场和二线市场之间,可惜,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此协议的了解不多。

综上所述,与欧美市场相比,东盟市场应该更容易把握“近亲市场”,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新兴市场各行业的品牌排序的高速变化会在城市化高速完成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东盟市场和中国一样都处于一个这样的阶段的前期,可惜,面对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中国主流企业并没有跨国公司那样的敏感和寸土必争,我们看到太多的中国大企业不是在迅速地把握身边的崛起机会,而是更喜欢沉迷于对“先进市场”的追逐,热衷于在欧美市场的成功梦想中得到满足、证明功业,以至于鲜有中国企业提出过像样的东盟市场战略。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第五届东盟博览会将再次开幕。行政精英们正不遗余力地营造中国企业走向这个“近亲市场”的机会,在此,我们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准确研判国际化的方向,首先赢取自己的新蓝海市场。

上一篇:服务2.0 下一篇: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