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保护铸辉煌

时间:2022-03-14 04:58:13

洱海保护铸辉煌

很早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虽然还没有提倡环境保护,但是,白族的先民们就知道如何保护洱海了,如捕鱼不用密眼网具,而用小木船下网,用人力拉大网,用鱼鹰捕鱼等,并且捕大留小;不引外来鱼种;捞海草、挖底泥做农肥等,这都是一些朴素的生态保护措施。因此,50年代洱海生物多样性丰度高,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繁多。鱼类有大理裂腹鱼、云南裂腹鱼、灰裂腹鱼、洱海大头鲤、大理鲤、杞麓鲤、大眼鲤、春鲤、鲫鱼、云南侧纹鳅等17种鱼类组成,它们生活在不同水层,摄食对象各异,与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维管束植物形成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洱海水草丰茂,鱼跃鸟欢,充满着勃勃生机,生态系统长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湖水澄碧如玉,清澈透明,风光秀丽,自古就以“玉洱”名闻天下。

60年代,人们在洱海引进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并带入y虎鱼、鱼、麦穗鱼等小杂鱼类。它们大量吞食土著鱼类的鱼卵,同时占领土著鱼类的产卵场所,使土著鱼类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80年代,洱海开始引进太湖新银鱼,到1991年引种成功,1996年底洱海银鱼年产量达千吨之多。由于,太湖银鱼的经济效益高,刺激了机动渔船的大力发展。各种捕捞银鱼的机施网、岸滩拉网、刮地网、迷魂阵、丝网等应运而生,捕捞强度极大,对其它鱼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自1991年银鱼大量捕捞上市后,洱海其它鱼类上市量急剧减少,出现了大理市民吃鱼难的问题。为解决吃鱼难的问题,渔民在洱海内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和在滩地上建鱼塘养鱼。围湖滩建鱼塘破坏了鱼类产卵场所,水禽栖息地和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地,导致洱海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丧失,原来的土著鱼类灭绝,洱海成为太湖银鱼及小杂鱼类的一统天下。鱼类多样性的丧失,导致洱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1976年以前,洱海处于自然状态,水位多年平均在1974米以上,面积255平方公里以上,容积30亿立方米以上。1977年,西洱河电站建成后,洱海从自然状态湖泊变成了人工控制湖泊,雨季关闸蓄水,旱季放水发电。由于电站设计过大,多年平均入流量8.16亿立方米基本用于发电,其他工业、农灌、生活等用水就得挖库存容,洱海水资源年年入不敷出1亿多立方米,致使洱海水位下降至1971.10-1971.83米之间,平均水位降至1972.3米,面积缩小到236-246平方公里,容积减少到25亿立方米左右。

多年来,洱海流域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流域每年泥沙流失量211万吨,其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历年网箱养鱼沉底腐化物约100万吨;每年流域区农田流失的化肥、农药上万吨;农村生活垃圾约19万吨;环湖生活污水570万吨。环湖直接或间接排入洱海的工业废水300多万吨,各种船只每年排放垃圾约200吨,废油约100吨。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1996年秋季蓝藻大暴发,洱海透明度从3-5m下降到0.4-1.5m,营养状态从中营养级上升到富营养级,水质从Ⅱ类下降到Ⅲ――Ⅳ类,洱海生态出现严重的危机。

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以后,州委、州政府立即采取了取缔机动渔船,取缔网箱养鱼的“双取消”措施;做出了“关于在洱海汇水区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决定”,“禁止打捞洱海水草的规定”;开展了“保护洱海,爱我家园”的宣传活动;每年投工投劳打捞水葫芦。2001年开展了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的“三退三还”行动。2003年全面启动西区38公里的湖滨带,东区10公里机场高速路段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完成洱海流域大理市辖区内乡镇垃圾中转站、收集清运设施建设;在重点乡镇开展平衡施肥、磷素活化剂、昂力素、酸性土壤改良措施7300亩;抓好海西海、向阳箐小流域综合治理续建工作,同时做好洱海流域内小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工作。2003年12月,成立了由州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计划、农业、环保、水利、林业、建设、国土、科技、旅游、财政、交通、苍山保护等州级相关部门和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州洱海保护治理领导组”;州委、州人民政府分别与大理市、洱源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签订了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又从县市到乡镇、乡镇到村社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书。2004年3月省政府以云政复〔2004〕42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洱海运行水位的批复”,将洱海最低、最高水位由原来的1971.00米和1974.20米调整到1972.61米和1974.31米,并将洱海从云南省电网高峰地位改变为以环保为主,洱海水资源交由大理州调度。大理州环境监测站投入350万元,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和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从原来一年3期6次对洱海进行水质监测增到每月监测一次,对洱海的水质变化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2004年完成洱海40万方污染底泥疏浚一期工程;完成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灯笼河、波罗江等五条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编制和部分整治工作;西洱河南路综合管网竣工并投入使用,大鱼田污水处理厂同期投入运行;凤仪片区排污干渠与大凤公路凤仪段同步建设;开展对喜洲、周城片区、双廊、挖色、海东污水处理工作的前期研究;完善环湖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完成下关大风坝垃圾处理场建设扫尾,完成洱源县城及邓川军马场垃圾处理场建设的前期工作。从2004年起每年实行全湖半年休渔,同时加大投放滤食性鱼苗的力度;试验示范沉水植物恢复及藻类清除工作。2003―2004年在洱海周边18个乡镇推广实施20万亩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技术;实施以“三池一改”(沼气池,垃圾池,无能耗净化池,改造村社污水排放系统)为重点的8项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建成沼气池为主的2万户生态家园;彻底清除洱海流域内18个乡镇范围内生产、销售的含磷洗涤用品;全面禁止宾馆、饭店、洗车场、洗涤行业、企业、学校等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一次性取缔洱海湖区挖沙船、运输船,减少旅游船和渡口0.24万亩;基本完成天镜阁,苍山两条溪以及海西海小流域治理;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和黑板报等宣传媒介,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流域内各乡镇积极开展以“保护洱海母亲湖,创建环湖文明村”为主题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在入湖河流推行河管员制度;推广以老年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环境管理模式,开展“1助1”活动,实施好“1帮5”活动。在此基础上,将该活动在环湖各乡镇加以推广,建立起长期帮教机制,积极开展生态监护活动。2008年又掀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的高潮。为了便于洱海管理,将洱源县的江尾和双廊划归大理市管辖。2009年州、市党委政府决定把1月作为“洱海保护月”,以洱海水质和富营养化为控制目标保护洱海。州委、政府提出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宁可无政绩也要洱海碧”、“洱海清,大理兴”、“洱海之水金不换”等一系列响亮的口号,使洱海保护深入人心。由于不断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力度,使洱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质基本稳定保持在Ⅲ类。

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洱海保护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国家环保总局多次在大理召开湖泊保护治理经验交流会,把洱海保护治理的经验作为成功治理城市近郊湖泊污染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上一篇:大理州旅游业总体布局探析 下一篇:大理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