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孤岛上的御风少年

时间:2022-03-13 06:21:45

人心孤岛上的御风少年

《隔着栅栏的爱情》

【作者】水格著

【出 版 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以前看过水格一些乡村故事的短小说,依稀能看到莫言当年的影子。背景简单,在北方的偏僻小镇,落满阳光的道路上,那些个局促不安的少年和他们萌动的心事。作为3届新概念比赛的获奖者,水格文字上的基本功是扎实的,跟同时代的大多数作者相比,水格更能纯熟地运用那些华丽而美好的词汇。有时候看着他能轻松地在几种风格之间游走,也不由得心生羡慕。

在这本小说里,他给笔下的每一个人都取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岛屿”、“曼娜”、“榛”、“童童”、“伊诺”……而这是个太复杂的故事,光凭这些名字你很难想到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我不想罗罗嗦嗦给大家把故事梗概复述一遍,尽管这不是一本侦探小说,但它里面网状关系,却是小说外在形式上颇为吸引人的地方。、伤害、同性恋这些触目惊心的词都被水格牢牢地掌控住,彼此依存地放进这本小说里。这里有的是被消解和颠覆的生活以及爱情。如果那些不置可否的情感还是算是爱情的话。

我花一个通宵的时间读完了这个跨越30年时间,细致入微地讲述三代青年人的爱情纠葛的故事。才发现在“褐海”这个长满杂草的城市里,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孤岛,相互隔绝。你可以爱着一个人,却又贪恋另一个人的身体。背后不停地蔓延着绝望的情绪。而里面的SARS的背景如同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一样,隔开的只是原本就已经分开了的人们。

这本书不由得暴露了水格在文学上那点小小的野心,青春这个旗子仍然还在,细看之下觉得这倒是个幌子,流露出更多是存在、孤独、选择这些大的问题。现在文字华丽的人大有人在,透过那些漂亮的行文能看到思考的却不多。在这个时代,人们是羞于谈思考、思想这些词的。水格却借这本小说,用青春文学的外壳重新表达了对当年昆德拉曾经写过的邪恶与美好、沉重与轻盈的思索。

《东香纪》

【作者】 顾湘著

【出 版 社】中国民航出版社

在80后里已经闻名江湖的人物里,顾湘可以说是个真正的异类。虽然,顾湘的文字也收入过各种80的合集,和美女作家们接班人并排在一起。也曾经被选为“80后5才女”之一。但这个称号对于她来说,实在是不妥。她与其他入选的4位的小情调相比起来,又显得太过于天马行空。故事性与通俗性也不及其他4位。

跟大多数成名的上海80后一样,顾湘也是曾经发家于《萌芽》杂志,但是由于她的奇思异想,和写作手法上深受法国新小说与一些欧美后现代大师的影响。这让她一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出现小说大卖的局面。而对她种种美誉多出自那些80的红人们,比如郭敬明就被曾经表示被顾湘的早年那种因对青春、时间思考而产生的忧郁所感动过。

从古至今的文学青年都喜欢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为了追求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常常从一个城市飘到另外一个。某一天有可能会陷进去,也或许再次飘走。顾湘似乎漂得更远些,去了天寒地动的莫斯科读新闻广告传媒专业硕士,虽然,顾湘在1999年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说,但很多人知道她,都是因为她在俄罗斯写的那些游学札记。比起她的小说来,这本叫《东香纪》游学札记显然是更容易阅读,但也保留了她文字硬朗、绝不拖沓的风格。用笔不多,利落的就把一个人刻画得栩栩如生。喜欢看故事的人会看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俄国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过着怎样有趣的生活。喜欢游记的人也能在里面看到一个与一般游记作家笔下完全不同的土地。

有人说,顾湘是个随性、且有随性资格的人。她说自己是一个单身的、贫穷的、大波的女作家。从这些描述来看,“我跟他在街上纠缠了四十多分钟,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街上行人走过,也许当作是闹别扭的情侣,反正俄国人的情绪,闹得更凶也是可能。后来他把我抱住,我忍不住大叫了一声流氓,他吓得松了手,我掉头就走,他在我身后哭了起来。后来我自己走着,也大哭了起来。”(摘自《东香记》――新年求婚者)这样天降的爱情选中她,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圈子》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大学的时候,东兴社,洪星社这些个东西都不时兴了,为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与街娃拉开距离。大家都踊跃加入各种社团,比如,追击UFO研究会,捕杀女恐龙学习小组、偷拍协会等等。我最没出息,落后的认为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应该加入文学的社团的。除了认识了一个美丽的文学女青年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学男青年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什么事情了。社团这种东西基本来说就是圈子的原始形态。时间一久,就觉得扎堆也有扎堆的好处,不能拉帮结派的生活实在是过于的寂寞。

这本《圈子》由《SOHO小报》所编的随笔集子,依旧和上本一样,作者仍然都个个是腕儿。也大都是在北京这个文化圈子里活跃的主儿。你认识我,我认识你。所写的东西也包罗万象。网络文化、家庭关系、城市规划、吃喝玩乐、写字楼生态、波普艺术等等。一本书翻下来,2004年这些文化大牌的生活和思考状态,就摆在我们面前了。如果要说那些好,还真不好说。虽然读起来还都轻快,但也包含了对流行文化的认真思考,对城市化进程感到种种忧虑。而潘石屹对自己这个品牌概念推进的经营方式,也让大家知道文化可以卖钱,房子可以卖钱,但是把2者捆绑发售,收益并不会像1+1=2那样简单。

《都是妖蛾子》

【作者】 王小柔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小柔的文字就像她上一本书的名字《把日子过成段子》一样。多多少少是带有点京津一带人特有的那种贫嘴。先把姿态放低,自称是目光短浅俗气,只希望过简单而幸福生活的小市民的代言人。并用一股子可爱的无赖劲儿去与那些装大尾巴狼的人做斗争,同时从细枝末节的生活中发现乐趣。所以也难怪有人爱把她和池莉做比较,鸡零狗碎的生活给王小柔这些灵感,她又把这些东西一一分散开,再发大。然后,再给她们插上张三,李四的标签进行挨个调戏一番。王小柔在用刻薄的词语对周围朋友调戏的间歇,有时候也不忘真诚地抒一下情,“我用全拼组成各种句子记录我看到的市民生活,因为我就是小市民,我是那么热爱来自市井的气息,它是生活真实的底色。”“在我熟悉的这个城市,我随时都能触景生情,所有的景物都能让我想起一些朋友,他们是我留在岁月里的一些符号,也许因为擦拭得久了,名字有些模糊。”

作为一个热爱这些鸡零狗碎的专栏作家,王小柔这本新书里的只言片语很好的代言了她们那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忙着离婚又结婚的,忙着没结婚生孩子的,忙着出国嫁老外的,忙着买了房又买房的、忙着找中产阶级认干娘的等等。通过这些林林总总的70一代人的生活,戏说着,记录着他们这代在奔4的岁月里如何青春憔悴,年华不在。

上一篇:十一个月少七天 下一篇:写给未来的那谁谁的第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