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3-13 06:08:26

刍议小学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摘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要从学生的个性及情感出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生活和大自然,用大语文教学观来安排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小学语文课堂要做到突出文本特色,发挥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教学训练才会高效而丰富;巧妙创设教学环境,才能打造精彩生动、喜闻乐见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教学训练

近年来,“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完整鲜活的教材条分缕析,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不到美在何处,不知道在这篇文章里、这节课里吸收和借鉴什么。如何改变这一情况呢?上课时,教师应该经常尝试以新的方式切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的心始终跟随教师讲课的内容走。课后,教师也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东西,与学生互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不仅是几篇课文、几个词语,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设计教学导读卡,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虽然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课前做预习,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自身是很难进入到文章创设的情境里去的。在经过借鉴和实践后,我总结出了“导读卡”。例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我设计了5张导读卡:

1.读一读:朗读诗歌,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2.找一找:介绍长江的小常识和《长江之歌》的来历。

3.抄一抄:诗歌展现了长江壮美的句子。

4.想一想:诗中最能直接表现作者对长江赞美之情的是哪几句话?

5.问一问:你最想了解的关于长江的知识有哪些,写出来,一起探讨。

通过设计导读卡,挖掘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潜力。课前预习变得有效,课堂学习自然更有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和关注度,不仅限于文字表面的内容,他们更想知道文章以外的相关联的新知识。有了导读卡,学生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丰富对课文、对词句的理解。

二、全面解读文章,拓展文本内涵

全面解读文章是语文备课的重中之重,这其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详细了解,还应该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拓展。一篇美文,绝不是表面的文字所能涵盖,只有了解其产生的“台前幕后”的故事,才能更好地解读它。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情感的表达和作者的经历是紧密相联的。例如: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乡下的生活状态,由于很多学生都没有乡下的生活经历,所以可以先讨论一下。“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用得很传神,把陶醉的感觉,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舒适展现出来。都是怎么“醉”的呢?作者进行了细致描述:一对老夫妻白头偕老,谓之人生之最大的幸福;二是大儿子和二儿子,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农家生活的本领,勤劳能干,已经可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三是小儿子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样子。作者在此中想表达的并非单一地向往这种生活,而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这种安逸闲适的生活状态能长久地延续下去。

三、读写巧妙结合,教学训练丰富高效

“读”既是训练目标又是训练手段。“读”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更直接与文本对接的桥梁,使学生在读中深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促进从读到写的积累。“写”亦如此!在读的基础上,对于文章词句的理解就变得透彻,有利于学生作文时进行模仿。通过读,就可知道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摹写当时的情景,哪些词语适合在这样的情境中运用。有了这样的感悟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与众不同。

四、突出个性特点,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绝不是大而全的铺盖,而是精细入微、惊喜若狂的展露。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注重学生特点,激发他们探求新奇的心理。如果只是将文章原本复述,学生会感到很无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上课的状态和收获则没有更多的深层次影响。高效的课堂,必能单纯地因材施教,更要因材取教。

“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课堂因高效而精彩!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才会收到令人心悦诚服的效果。看似平常的一次备课,却隐藏着学以致用的哲学。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学问门类。教师首先要成为探求新知的榜样,也要成为讲解新知施展个性化教学、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者。由此才能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收获绚丽的花朵,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钟霞.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J].现代教学,2007(3).

[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

[3]窦桂梅.有效语文课堂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4]洪美惠.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味”于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0(1).

上一篇:穿插游戏活动 提高数学技能 下一篇: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