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探析

时间:2022-03-12 08:15:16

利率市场化探析

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存款利率首次允许上浮,最高执行央行基准利率的1.1倍,这标志着我国推进了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随着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的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和稳步推进。在全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必将放开,这将对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深远影响,同业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银行利差收益空间会进一步压缩,利率价格决定机制的重大变化将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利率市场化已是当今国内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尽快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调整结构,有效进行存款利率管理,积极应对利率改革带来的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消除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主体依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自主调整,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在我国最终将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深入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涉及存贷款利率定价改革,还关系到与存贷款相关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定价权的放开,是对由众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组成的定价体系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取消利率管制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牵涉到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金融理念转变的系统工程。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多集中在1960~1999年期间,特别是1980年左右,全球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在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优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也可能使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剧烈动荡。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二是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三是利率市场化能够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促使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四是存贷利差下降,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提高;五是加剧市场竞争,引发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倒闭或兼并;六是放大经济泡沫,诱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1993年我国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1996年开始实施,2003年确定了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按照中央的总体思路稳妥有序地展开。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三个方面。进程如表1所示。(表1)

四、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到最后的突破完善阶段,但这一阶段更应慎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稳妥推进改革;否则,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荡。

(一)金融环境方面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国际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来看,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降低因为问题银行破产倒闭而给存款人造成的损失,稳定存款人的信心,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

中国事实上是有存款保险的,只不过这种保险是隐性的,既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具体对应的机构。无论以前的国有银行,还是现在的国有控股银行,在民众认知中,银行存款都是由国家担保的,不过,存款保险所覆盖的范围太大,边界也太模糊。而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显性的,它要求明确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和边界,使投资者对资产风险属性有清晰的认知,促进银行自身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便于监管机构事前进行监管。我国应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成立存款保险公司,并逐步推行根据银行风险状况采取差别费率的办法,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公平有序竞争,从而真正发挥市场经济自身优胜劣汰的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意味着竞争,有竞争就优胜劣汰,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银行,就要破产关闭或者被收购。只有执行优胜劣汰,存款人才会不仅关注银行给出的利率水平,也会关心和甄别银行的风险;也只有执行优胜劣汰,优质的银行才敢给出较低的利率而不担心存款流失,也才会在市场上出现差别化的存款利率。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对问题银行实施破产关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资源的高效、优质配置。

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利率市场化不是否定监管,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市场利率化所需要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有序运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首先要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引进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增加市场竞争,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民进”和“国退”,这样不仅有利于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务供给,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次,强化金融监管,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部门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整合分业监管为混业监管,有效抑制投机行为、限制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减少因利率迅速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金融业和公众面临的风险。当今伴随着“金融脱媒”现象出现的“影子银行”、“民间借贷和集资”以及“互联网货币基金”等现象,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二)银行业内部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倒逼之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等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要迎接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仍需进一步做好准备。

一是加强银行内部机制建设。银行内部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以及严格完善的内部监管制度;建立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的研究预测和利率管理,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银行同业组织的作用。

二是加快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市场竞争,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会上扬,也必然会压缩银行利差收入空间,这就要求银行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美国、日本、欧盟的银行机构,其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大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70%;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可否认其中存在一些水分,银监会2012年出台的“七不准”规定,便挤出了其中的一些“水分”,使当年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个别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我国银行一些金融产品设计简单,同质性很强,这也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充分性。近年来,银行业理财产品发展迅猛,而银行理财主要还是利差的置换,还是以存贷款为基础的业务,如果把这部分剔除,中间业务占比仍不高。总之,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虽然发生了一些转变,但利差收入仍是其主要来源,同国外同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需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拓展非利差收入空间,切实转变盈利模式,迎接全面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上一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下一篇: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