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嘎科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时间:2022-03-12 06:39:57

摘要:通过对地质特征,矿体赋存状态,矿石特征等研究,总结出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充填交代型。找矿标志有:蚀变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和化探异常、重砂异常标志。提出了北东向区域断裂中,可能找到矿体 。

关键词:翁嘎科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Abstract: through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body occurrence state, ore characteristics study, sums up the genetic type of ore deposit for hydrothermal filling metasomatic type. Prospecting marks: alteration marks, structural marks, formation mark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heavy sand abnormal signs. Puts forward the north east to regional fracture, may find ore body.

Keywords: WengGa section of gol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posit origin; Prospecting marks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金矿位于西盟县翁嘎科乡境内,矿化面积大,矿石品位高,成矿前景好,若能通过综合研究,在找矿方面取得突破,将对边疆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矿床成因的研究,提出新的找矿思路,力争对下步找矿有所帮助。

1.地质特征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昌宁―孟连褶皱带,南腊―西盟褶皱束南段,四级构造单元为西盟复式背斜,矿区处于其南倾没端, 出露的地层为一套晚元古界西盟群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其中,除了北部小范围内分布有时代较早的怕可组永邦段上亚段(Pt3p2-2)地层外,矿区广泛分布的地层为王雅组(Pt3w)各段,由老到新分别为第一段(Pt3w1)、第二段(Pt3w2)、第三段(Pt3w3)和第四段(Pt3w4),大致由北到南依次展布,各地层厚度、岩性和接触关系见(图1)。

岩浆岩仅零星小岩脉出露钾长花冈岩脉(εγ),闪长玢岩脉(δμ),石英闪长玢岩(δμ)。

2.地球化学特征

图1翁嘎科金矿区综合地质图

(1)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为云南

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物探分队所作。矿区内为火烧山金异常,是孟连幅中的40乙9金异常。异常由Au、As、Mn、Mo等9个元素组合布成,Au最高36×10-9,含量大于5×10-9的异常面积88平方千米,大于10×10-9的异常面积28平方千米。是滇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浓度最高的金异常(图2)

(2)1/20万水系重砂异常

是1/20万孟连幅区调时所做,异常编号为Au7,属III级异常;异常呈长圆形,分布于大班弄―火烧山一带,面积49平方千米,金含量一般 1-5粒/千克,最高5-20粒/30千克。

图2翁嘎科1/20水系沉积物异常

(3)1/5万土壤异常

为云南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所作。面积121平方千米,计算出金背景值为7ppb,异常下限15ppb。共圈出5个金异常。

3.矿床特征

3.1矿体特征

已发现的33条金矿(脉)体,分布在翁嘎科、锅斗、火烧山3个矿点内,

矿体产于王雅组第四段地层中,含矿岩石为石英透镜体和破碎带。顶底板岩石为绢云斜长片岩,二云斜长片岩等。有些矿体大致顺片理产出,有些则沿裂隙切穿片理产出。一般规模较小,最大的GV5矿体长度仅有95米(图2)。

3.2矿石质量

(1)矿石氧化情况

矿石中部分硫化物已被氧化,氧化程度不均匀,

(2)矿石成分

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氧化后为褐铁矿)、毒砂(氧化后为臭葱石)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菱铁矿、硬锰矿,电子探针查证见自然金、自然银、辉镍矿、辉银矿、辉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绢云母、重晶石等。

自然金:据电子探针查证,矿石中自然金粒度较小,一般3―5μ,最大15μ,最小的1μ,平均5μ,主要以微米级它形晶包裹于臭葱石毒砂、黄铁矿和石英中。有部分粒度较粗,在翁嘎科V1矿体和锅斗V5矿体中,已见到明金,最长的1.5毫米。

毒砂(臭葱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或粒状集合体,锡白色,氧化成臭葱石后为淡绿色、浅黄绿色等,金属光泽,与黄铁矿紧密共生。

黄铁矿(褐铁矿):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淡铜黄色,金属光泽;氧化后形成褐色或褐黑色褐铁矿,呈土状、粉末状、薄膜状,松散,无光泽。

(3)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不规则粒状结构、包含结构、网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

(4)矿石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含少量的As、S、Fe2O3、CaO、MgO等,有用组分除Au外,还有Cu、Zn、Ag,有[害元素为As,其次为S。As含量一般1―3%,最高10.27%,平均7.21%。

3.3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次生臭葱石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为毒砂化、黄铁矿化及硅化,一般情况下,蚀变越强,金品位越高。硅化蚀变多见于石英脉周

围的岩石中,表现为岩石中石英含量大量增加,岩石坚硬,结构构造发生变化。毒砂、黄铁矿化蚀变不如硅化蚀变普遍,但其分布总与硅化蚀变相伴,表现为岩石中出现硫化物,且自形程度较高。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根据产出状态,现有矿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于含硫化物石英脉中的金矿体,这类矿体产状与石英脉产状相同,呈似层状,透镜状或脉状产出,品位较高,含矿岩石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岩),矿物组合为硫化物―石英。另一类产于次级构造破碎带中,产状与破碎带产状相同,多呈透镜状、脉状产出,一般品位较低,含矿岩石为破碎带中的蚀变片岩,蚀变石英片岩等,矿物组合为硫化物―长石石英。

矿体均产于王雅组第四段(Pt3w4)地层内,其中第一、二亚段较集中地产出。而第四段地层本身含金达15.25×10-9,高出地壳丰度值3―5倍;矿体 产于北东向断裂F7、F9、F4及北西向断裂 F5、F8附近,在断裂交汇部位,矿体分布更集中,且部分分布于次级构造破碎带中;矿物成分有自然金、毒砂、黄铁矿、石英、闪锌矿、方铅矿、白钨矿、菱铁矿、硫锑铅矿、磷氯铅矿、硬锰矿、重晶石等,以石英、硫化物为主,围岩蚀变为硅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等;主要金矿物为自然金,呈微粒状单体或集合体包裹于毒砂、臭葱石、褐铁矿和石英中,区内岩浆不发育,仅见闪长玢岩脉和石英闪长玢岩脉,然而不但锅斗主矿体GV5、GV1分布于石英闪长玢岩脉附近,其中GV1矿体与石英闪长玢岩脉呈断层接触,且石英闪长玢岩脉本身含金达0.1―0.2×10-6。从上述特征中可以看出:王雅组第四段地层特别是第一、二亚段地层,原岩含金背景高,经区域动力热流变质、断裂活动、岩浆侵入活动等所产生的热液先后作用,一方面使原岩中的金活化,另一方面也叠加深部带来的成矿物质,沿次级绕组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运移,运移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降低,成矿物质在断裂附近适当的部位沉淀富集而形成矿体,同时,发生与矿体范围差不多的围岩蚀变。因而现有矿区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充填交代矿床。

4.2找矿标志

矿区金矿的找矿标志有蚀变岩石标志、构造标志和地层标志区域化探异常、土壤异常、重砂异常等。

5.结论

通过分析地层、构造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充填交代矿床。总结出矿区的找矿标志有蚀变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和化探异常、重砂异常标志,为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区地质背景有利成矿,有小的侵入岩体出露,有矿液运移的通道,区域断裂纵贯矿区,且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次级裂隙中有小富矿脉,断裂构造本身有适合成矿的地段,今后若能对本区北东向区域断裂进行有选择性的深部探索,极有可能取得本区找矿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云南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 1993,《云南省西盟县翁嘎科金矿区金矿普查(扶贫)地质报告》

[2]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第五矿调所,2011,《云南西盟―勐阿锡金矿评价预查地质报告》

上一篇:刍议园林工程的安全管理 下一篇: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