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涝地的危害及改良措施

时间:2022-03-12 04:36:44

摘要从地形及土壤渗水能力等方面介绍了哑巴涝地的成涝原因,总结了其对农田的危害,并提出改良利用措施,以期减少涝洼地的危害。

关键词哑巴涝地;成涝原因;危害;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270-01

哑巴涝地俗称笸箩地、岗中洼地、尿炕地,是一种特殊的成涝型涝洼地,多存在于丘陵漫岗上。由于周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特别是雨季往往形成农田自涝,使其不能及时整地播种和中耕作业,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减弱,严重影响耕种作业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1-3],由于面积小,分布零星,往往不够土壤类型上图面积。但作为生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改良,才能提高这类土壤的土地生产率。 收集。

1成因及危害

1.1成因

一是地形原因。就地形上看,哑巴涝属于岗中洼,即所谓的碟形洼地。北安地区岗地黑土多有零散分布。由于地形低洼,化冻的融水因地表径流和侧渗,会很快汇集到洼处而不能排出,造成土壤过湿,有时甚至出现过饱和状态。二是土壤渗水能力原因。北安地区土壤多是泥质页岩母质上发育而来。由于质地细密,土壤渗透力弱。此外,耕层下还存在由于耕作不当而形成的坚硬犁底层也阻碍水分的下渗。据测定:耕层渗透系数为0.47mm/min,犁底层处为0.165 mm/min,30cm处为0.087 mm/min。可见耕层以下土壤的渗透能力是相当低的。因此,到达洼地的水分不会很快渗下去。从理论上看,土壤本身具有强大的储水能力。据测定,1 m土层内可储存的水量可达到500 mm,这几乎相当于全年的降水量。但事实上哑巴涝地又会出现上层滞水,有时甚至出现过饱和的明水。经过观察,这是由于耕层以下有阻水层。主要是紧挨耕层下的犁底层及其下的黏化淀积层。它们紧实坚硬,非毛管孔隙少,因此渗透能力很低[4-5]。此外,春季返浆期前由于表土下冻层的存在,水分下行受限,也是致涝的原因之一。

1.2对农田的危害

在春季,大气降水虽然不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2%。但积聚在土壤上和土壤中的大气降水会补给洼地,冻结的固态水也会随春季温度的升高而补给洼地,从而造成春涝。而夏秋季,若降水多而集中,也会造成涝害。由于水分多、解冻慢、化得浅和串皮水作用而形成的春涝,特别是出现明水时,会造成贻误农时,不能及时整地播种。待土干时勉强播种,往往也易粉籽,缺苗断条,甚至使作物不能正常成熟。夏秋雨季造成的哑巴涝,则不利于中耕作业,若勉强作业会造成质量差,作物根系扎不下去,生长发育受阻,使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的涝灾会使作物死亡,导致颗粒无收。 收集。

2改良措施

2.1工程措施

对于面积较大的哑巴涝地,改造用工量大,可因势利导,改建鱼塘发展养鱼业。鱼塘岸边要种好护塘草带、林带,以防四周土淤积而缩短鱼塘使用年限。一般对于较小的哑巴涝地,不能消极地等待其自然淤平,可修建人造小平原。修建要点是:挖高垫低,表土还原。其好处是可就近取土,机械与人工施工相结合。村民委员会和承包农户应大力开展这项长远的防涝治本措施。用机械和人工施工修建大垄台田,也是改良哑巴涝的有效措施。台田田面宽度为1.5 m,沟深为40~60 cm。根据涝情,若机耕不能正常作业,也可进行人工散墒,不定期地翻动土壤,以达到散失水分、促进作物根系下扎、使作物正常生长的目的。

2.2农业措施

一是造薪炭林。较大的哑巴涝地可栽种薪炭林。这样既可进行生物排水,又可绿化农田,有利于改善农田环境。栽种薪炭林的好处是易于农户管理,栽种方便,自产利用效率高。二是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托水的犁底层是由于翻整地浅造成的。通过深翻深松,逐步将犁底层土壤活化,可有效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从而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其吸水、吸肥能力。一般深翻深度要求为30 cm,深松深度为35~37 cm。三是客土。可用细沙或炉灰进行洼地改土,经过2~3年改良,土壤渗透性可提高20%~30%。四是施用热性肥料。如施用马粪、炕洞土、格挠等农家肥。化肥选择上,以施磷肥为主。通过合理施肥,缓解涝洼地的危害[6-8]。编辑

3参考文献

[1] 李学敏.土体构型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5,36(6):975-977.

[2] 孙燕瓷.土壤多样性的概念、方法与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5,36(6):954-957.

[3] 霍云鹏.土壤肥料[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5:15-18.

[4] 王连增,李镇卿.实用农业技术顾问[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0.

[5] 胡瑞轩.土壤肥料实用技术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

[6] 吴福增.佘山低洼地渍害治理总结[j].上海水利,1994(2):14-18.

[7] 蒋正琦,宋荣华.黄河背河洼地形成特点及综合治理途径[j].土壤,1994,26(4):196-199.

[8] 王梅农.低洼圩区低产土壤改良研究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1989(6):15-16

上一篇: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下一篇:黄灌区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控制技术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