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PK好静

时间:2022-03-12 03:41:46

“平平从早动到晚,一刻也不消停,真累人!”

“安安成天像只懒猫,不爱活动,真愁人!”

经常会听到妈妈们类似的抱怨。虽然怨言的内容截然相反,但涉及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孩子的活动量。活动量过大或太少,都会使父母忧心。那么,何谓活动量?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父母应该怎样管理孩子的活动才不“累”不“愁”呢?

所谓活动量,含有两个意思:一是孩子在一天中做出的动作节奏快慢:二是活动的频率与速度。由于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而消耗能量的多少又取决于活动量的大小,故也可将活动量看成是孩子一天中消耗于活动的总能量的多少。

孩子的活动量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从医学角度看,活动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脑部的生理结构,与其天生气质有关,意味着他的身体需要通过活动来获得刺激,而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个性活泼与否关联并不大。一般到了3岁以后,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渐成熟,加上本身意志力的发展,其活动量会有一些改变,如原来多动的会安静一些,而特别安静的会增加一些活动。因此,除了病态的多动(如多动症)或少动(如先天性心脏病)之外,一般的活动量稍大或稍小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父母不必过分在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活动量过大或过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确有弊端。就说活动量过大吧,孩子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忙乱不堪,首先是增加了父母的精神负担,加大了看护的难度与体力上的消耗,消减了对孩子的喜爱程度,甚至滋生种种怨言。另外,多动对孩子的安全性。心理状态以及身体发育也可招来阴影。道理很简单,多动增加了孩子受伤的可能性,对能量的消耗也增多(好动的孩子大都偏瘦),睡眠减少,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影响日后入学,造成学习困难。

活动量过低呢?虽然看护起来很方便顺心,但此类孩子不是迷恋卡通就是贪玩电脑,或者沉湎于电视,故父母也会心生忧虑:活动太少会不会影响孩子长个头?成了小胖墩怎么办?智力会不会低人一等?因此,管理好孩子的运动量,乃是称职父母的基本功之一。

那么,你的孩子活动量过大还是过小呢?如果他坐不住,一刻也不得闲,动作节奏快,几乎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表明活动量过大。父母可从以下细节进行观察分析

进食时边吃边玩,不停地动来动去。

洗澡费力,不断玩水,大人可能抱不住。

换尿布或穿脱衣裤比较难,不合作。

频繁翻箱倒柜抓拿东西,并随地乱扔。

⑨坐在推车上也爱乱动,需要扣好安全带。

不肯按时睡觉,睡眠量较少,睡眠时间较短。睡觉时不老实,动来动去,或踢脚,或翻来覆去变换不同的睡觉姿势。

特别喜欢跑跳,或户外玩耍等动态的活动,不太喜欢搭积木等静态活动。

反之,如果孩子在喝奶、洗澡,换尿布或穿脱衣裤时很安静,循规蹈矩,与大人很配合,睡眠较多,平时比较喜欢看小人书,玩积木等静态的活动,看护起来较为轻松,在大人心目中属于乖孩子,则意味着他的活动量过小。

面对孩子过大或过小的活动量,父母放任不管固然错误,强制压抑也非上策.明智之举是及时引导,过大则减.过小则增.给予合理的调整。

对活动量大的孩子,调整的原则是.在保证他有机会消耗旺盛精力的前提下,引导他多尝试一些比较静态的活动.并培育其规律作息的意识。

限制可乐一类饮料.少吃糖果。

限定动态活动的时间,比如以半小时为限.在半小时内允许他尽情地玩耍.但时间到了之后必须结束游戏。

有意识地将他的兴趣逐渐向画图、拼图、看小人书,搭积木等静态活动诱导

严格作息时间,到了睡觉时间不能磨蹭或延迟。

至于过分安静的孩子.大人要设法提高他的活动量。比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将他的兴趣从电视机、游戏机前引向大自然:在家中多安排一些蹦蹦跳跳的游戏;周末与孩子一道去运动场玩球.或到游泳池游泳;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接受其他好动孩子的影响,从而激发他对动态活动的兴趣。

提醒父母.无论是矫正孩子好动或是好静,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矫正措施要循序渐进.耐心细致.不可急于求成。孩子活动量的多少往往是与生俱来的.加上他尚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要轻易将多动行为与调皮、捣蛋划上等号。

2、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好动的孩子,探索事物的能力与破坏力都很强,容易受伤。如不要在孩子的房间摆放锐器,将桌椅的棱角包起来.地板上铺上安全地垫等。

3、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为孩子树立表率。

上一篇:《丛林大反攻2》 下一篇:好家长,从用心陪孩子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