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3-12 03:02:55

关于加强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管理的思考

摘 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浓郁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在分析黔东南州乡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游客消费需求、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旅游管理,满足游客需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乡村旅游;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99-0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拥有贵州省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在自治州三万余平方公里内,山青地绿、水清泉温、森林峡谷,人民勤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族文化古朴古香、浓郁厚重,是现代生活追求的一块神秘的处女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兼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身的“民族风情博物馆”,是“贵州高原上的翡翠”。在这里,有世界之最——千户苗寨西江,有“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巴拉河,有独特侗族鼓楼、苗家吊脚楼、风雨花桥、古驿道等等古建筑群,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芦笙表演、斗牛斗鸟、民间竞技等等民族文化传承。秀丽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存组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采风型旅游是其乡村旅游的魂灵。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末,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就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想,并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民族乡村进行试点,目前全州农村已有1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俗乡风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自治州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成为自治州的一项支柱产业,涌现出凯里南花、雷山西江和郎德、从江岜沙和小黄、黎平肇兴和地扪、榕江车江、丹寨石桥等成功的乡村旅游典范。二十余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农民脱贫致富,是解“三农”问题,最终保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在看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具有天然性和稀缺性、多样性和脆弱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一是农民的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与现代旅游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分散的村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民族文化面临异化的危险,处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

一、乡村旅游客源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这就为旅游者的旅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喧闹的都市生活环境和繁忙的都市生计使人们追求返朴归真的原生态净地。而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分布隐藏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山村,这些山村又是独特的、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这就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客源主体基础。这些客源主体一般可分为周末或假期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家庭结伴游,城市个体、私营工商、服务业的业主,离退休人员,国外游客。周末工薪阶层乡村旅游多是以家庭为单元或单位组织、朋友聚会的方式,目的是放松心情。这些游客的数量和规模通常较大,消费不算高,但他们是乡村旅游重要而稳定的客源;城市学生虽然属于低消费型的旅游,但乡村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教育学生的大课堂,是周边城市的中、小学以及高校开发修学需要的项目理想之地,而且就近城市的学生周末常常到乡村游玩学习长知识,学生也是乡村旅游的常客,如何把学校的课外教学与乡村旅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各种假期到乡下举行家庭聚会,已经是当今城市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城市千家万户的家庭成员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主体;城市个体、私营工商、服务业主利用乡村环境和地理优势,放松心情,招待客户和联络感情,他们经济宽裕,消费高,是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非常重要的客源主体;老年人渴望回归自然,有益身心健康。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阶段,城市离退休人数日益俱增,如何吸引离退休人员来乡村旅游度假,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客源,是乡村旅游应当把握的一个重点;来自国外各地的游客,他们主要是采风型旅游,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到在世界有影响的地方,如雷山的西江、郎德,从江的小黄、丹寨的石桥、黎平的肇庆等地,他们是民族文化特色最为突出的乡村的旅游客源。

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回归自然的需求

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暂时避开喧嚣繁杂的生活环境,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获得身心的放松。

(二)康体娱乐的需求

城里人到乡下,就是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环境所不能带来的精神上感受及物质上的需要。他们看重的是生态环境是否良好,食品是否绿色卫生,同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强身健体。

(三)参与体验乡村生活的需要

现在,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由被动参观变为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游客在乡村不只是品尝农家土特产,还要亲自下厨; 不仅是欣赏田园风光,还可亲自干农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意义更加

深远。

(四)对乡村文化的需求

乡村的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百般生业、游观娱乐、方土游医、鸡鸣狗盗……构成了乡村日常生活的文化图景,这一幅幅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蕴含着几千年历史的生活情态、世俗图景,甚至比那些彩衣飘飘、粉墨登场的角儿、腕儿,更真实,更有风采,更能贴近生活、提升生活、颐养性情,成为雅俗共赏的精神大餐,因而越来越多的旅客希望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拓宽视野,感受民族文化艺术之美。

三、加强乡村旅游管理,满足游客需求的建议

(一)发展适应游客需求的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产品应开发成为集乡村休闲、乡村风情文化、乡村农业观光、乡村体验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景区。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旅游资源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主题应各有侧重,杜绝千村万户面孔雷同的单一发展模式,寻求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努力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相结合又各有侧重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一是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解决乡村旅游的进入性;二是完善娱乐设施,设立农事劳动、自主餐饮、歌舞娱乐、观赏花木、参加集市、登山越野、捕鱼划舟等娱乐项目,打造娱乐设施“精品”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三要改善食宿环境及卫生,要使游客得到回归自然的享受。

(三)打造四季品牌

黔东南自治州的许多乡村旅游均受季节和节日的限制。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及特色,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通过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由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四)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自治州乡村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深厚。但是,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文化和乡土人才出现了“断代”的现象。一些乡村旅游以次充好应付客人,往往肤浅地将有宏大精深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旅游景点搞成一个个面目雷同的提供喝酒、听歌看舞的场所。因此,乡村旅游要抓住生态因素、文化因素这两个根基,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着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管理,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打造现代旅游城市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客源市场和游客需求的调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做大做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上一篇: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浅谈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合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