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时间:2022-03-11 02:52:39

摘 要:本文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角度入手,将唐诗《春晓》及其四篇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译文当中,吴均陶先生的译文最佳。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古诗英译得失分析及古诗翻译带来启示。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 《春晓》

一、引言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本文拟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对《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试图分析出各个译文的得失,以期对古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理论概述

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及物性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1]

三、《春晓》原诗及其译作的及物性分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及其五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1.春眠不觉晓

徐忠杰译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许渊冲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吴均陶译为Slumbering ,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 翁显良译为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第一句诗的翻译的处理,徐将此句译为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睡眠是与我们生理有关的,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物质过程,而归入行为过程。许在这里把第一句理解为一个物质过程,其中动作者是“I”,过程是“ am lying in”,目标是“bed”,而“this morn of spring”是环境成分. 我们从吴的译文发现了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首先来看行为过程,我们把“slumbering” 认为是一个行为过程, 如上对徐的分析,至于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I” 为感觉者(sensor),“know” 代表这是一个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spring dawn”,而“in peeping” 这个介词短语属于环境成分;翁的译文也属于心理过程,分析同上。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译者将此句译为行为过程或心理过程,其中徐译的比较客观,但缺乏了一点意境,笔者认为吴译的最佳,既有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非常符合我们对原诗的分析,也是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其中“peeping” 在此处译的很妙,传神的再现出“不觉晓”的韵味。

2.处处闻啼鸟

徐译为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许译为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吴译为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翁译为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我们中可以看出徐,许的译文都是心理过程,感觉者是“one”或“I”, 被感觉的现象是鸟啼,而吴与翁则是物质过程,吴的译文中的行为者是“the singing birds”, 过程是“are cheeping”, 翁的译文中的行为者是“the birds”, 过程是“are crying, crying”. 我们可以看到四种译文对啼的译法各不相同,有“warble or sing, crying, cheeping;在这里徐之所以译为“warble or sing”,可能是为了与上一个句子押韵,“spring” 和“sing”是押韵的,但此译文有点牵强;“cry”指鸟鸣,但有因恐惧、疼痛而大叫之意,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悲鸣,在这里与作者描写的婉转悦耳的鸟声有些相悖,所以许与翁的译文也有些偏颇,而吴在此译为“cheeping”,则表现出婉转悦耳的鸟鸣声,百鸟啼鸣的景象,所以在这里吴译的最佳。

3.夜来风雨声

徐译为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 winds moan;许译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吴译为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翁译为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在上面的译文中,徐译为物质过程,“rain” 和“ winds” 是动作者,过程分别是“spatters”和“moan”, “as the night advances” 是环境成分。许则把此句直接译为一个介词短语,环境成分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吴和翁的译文同样地属于心理过程,“I”为感觉者,被感觉的现象是风雨声。我们从中文意思去理解的话“夜来”应属于环境成分,而“风雨声”应该是省略了“我闻”这两个字,所以理解为心理过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在这几个译文当中对“风雨声”的表达也各异,“rain spatters, winds moan, wind and showers,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 the storm, wind and rain”,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首诗的环境成分是春天,所以翁的译文为“storm”,表示狂风暴雨,在此显然不太恰当,其它的关于“风雨声”的译法都是可行,但从整体看,还是吴的译文比较合理。

4.花落知多少

徐译为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Can that be known? 许译为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吴译为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翁译为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我们可以表4中可以看出徐、翁将此句译为心理过程,徐的译文中省略了感觉者,被感知的现象是“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翁在此处则点明了感觉者为“I”,被感知的现象都是“掉落了多少的花儿”。许在这里则将此句译为一个关系过程。吴的译文是一个行为过程,行为者是“petals”, 过程则是“are sleeping”, 在此吴运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花儿也可以睡觉,非常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诗人惜春的情绪和全诗极淡的伤感情调。根据我们对原诗的分析,此句即可理解为心理过程,又可以是物质过程。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花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和翁把它理解成“落花”了,一个名词,而其他译者理解为“花落”,表示动作,在这里我们认为翻译为动作更符合作者的原意,故吴的译文译的比较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对《春晓》原诗及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吴均陶先生的译文最佳。我们通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古诗英译的得失,不仅有助于为翻译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有助于翻译实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汝福.及物性系统理论与唐诗《春怨》的翻译.[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2]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P137-P147

[3]本文的英译文全部引自冯伟年.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及误区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