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猜想之花“触手”可得

时间:2022-03-11 02:43:36

摘 要: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看,也许猜想是该在实验之前的环节,但是对于初中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动手做实验是最直观、最形象的,没有动手做实验,猜想就是瞎猜胡说。本节课的教学就特别强调学生在上课时多动手、多实验,边动手、边思考,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学生去亲手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容易。这样,猜想之花才能“触手”可得。

关键词:猜想;动手实验;案例;反思

【案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概念、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用到或感知力的相互作用,本节就是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环节。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和摩擦力时,其实就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的作用就是要一语道破。怎么才能把这看似简单却又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自己猜想出来呢?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说教变成动手做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总结出结论。

1. 就地取材,边学边做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准备了铅笔、气球、弹簧等物品。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压铅笔尖,你的手指有什么感觉?用手捏气球试试,气球变扁时,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呢?用手指拉弹簧,弹簧被拉长,你的手指有何感觉?

生(纷纷动起手来):手指在压铅笔时,手指也会有被铅笔扎的感觉。

生:捏气球时,感到手指也有被气球挤压的感觉。

生:拉弹簧时也有被压的感觉。

通过这一体验后,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并请学生汇报。这时关于为什么的答案就不是瞎扯胡猜了,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双手去触摸知识,在体验中猜到: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也许学生的猜想和表达的没有这么准确和精练,但是这时,真实的才是我们需要的。如果我们教学时只是把问题一抛出就想让学生去猜想答案,学生一定是摸不着头脑的。

2. 巧设情境,注重趣味

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书中安排了一个奇思妙想的阅读材料,虽然很有趣,但是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在这儿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我给这个游戏起个名字叫“我的神舟号”,并把这个名字板书在黑板上。所用器材就是学生手上的气球。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神舟号飞船,今天我们也来制造一艘。大家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捏住进气口,然后松开手试一试。

学生开始按要求做起来,当学生松手后,气球飞了出去。

师(在学生的惊奇中):谁来解释这一现象。

生:是从气球里喷出的气流对气球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气球飞出去的。

师:实现人类飞天梦想的火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火箭喷出高温、高压燃气的同时,气也对火箭施加了推动力。

师:大家猜想一下,气球喷气的力和气体对气球的力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生:方向是相反的,因为我看到气球和气体背道而驰。

生:大小可能是相等的。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我们在教学时不要期望他们可以凭空想象出来。力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的抽象,然而经过动手实验,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气球和喷出的气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引导他们想象划船等情境,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动手动脑,自主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偏少,所以特别补充了第三环节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筋两根、空塑料瓶两个、拴有细线的重物一个。

师: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可说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实验。

生: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秤钩相互钩住,向相反方向拉,看到两个弹簧测力计都有示数。

生:将两根橡皮筋打好结后向相反方向拉,两根都伸长。

生: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橡皮筋向相反方向拉,弹簧测力计有示数橡皮筋伸长。

生: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重物受到拉力,弹簧测力计有示数。

生:重物挂在手指上,手指感到重物的拉力,重物也受到手的拉力等。

师:前面有同学猜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可能相等,通过我们的实验,大家认为呢?

生: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在这一环节,我又安排学生开展了掰手腕比赛,大家通过亲身比赛,发现势均力敌的对手僵持静止着,双方受到了同样的力。

【反思】

科学探究活动在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是每节必有的,其中一定少不了猜想。猜想的意义在于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同时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可见,学生动手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节课教学的三个环节皆体现了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动手做活动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按照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和实施教学的,旨在努力解决学生因知识的枯燥而不喜欢学习,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为积极愉快地去探索发现知识。

这虽然是一节课的三个环节,但这三个环节却是不一样,各有侧重的。第一环节以简单易行为特点,在上课的刚开始这样做是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第二环节的动手活动以趣味性为主,把复杂的事物原理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展现出来,体现了化难为简的理念;第三个环节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学生认识到物理课的活动不是仅仅用双手去做,物理学家们的实验大多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升到创造能力上来。

新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作为正常物理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成功完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与实验,培养了实验技能,熟练了知识应用,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新教材的施行,使物理教学打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的樊篱,开启了“启发、探究式”教学之门。在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用身边的物品可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第三环节给学生提供的器材可以设计的实验有很多,这样宽松的设计条件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而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可以更加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活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最有意义的,所以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自主的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也为学生猜想提供了动力。

在使用苏科版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本设计的意图就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启发、协助、指导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动起来,他们就会有所悟,猜想之花就能触手可得。

(邳州市八义集中心初级中学)

上一篇: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下一篇:中职机械识图任务驱动教学的四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