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2022-03-11 04:14:09

3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征求意见后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传媒称:新标准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PM2.5监测项目,今年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实施,2016年覆盖全国。

不知人们是否记得,一段时间,美国大使馆公布的北京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和我们官方公布的指数总是不一致,美方总说北京的空气质量差,而我们公布的比美方说的要好,原因在哪儿呢?原来就是差在PM2.5上,美方监测这个数据,而我方以前不监测。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当天,大城市开始监测这个数据,北京市公布当日雪后每立方米PM2.5是3微克,而下雪之前是每立方米271微克,相差了九十多倍!

那么,PM2.5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要公布它?监测PM2.5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笔者就此电话采访了黑龙江省气象台以及环保方面的专家。

PM2.5是什么?

据专家介绍,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问题,是美国在1997年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展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以前我国空气质量主要是监测“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各地的空气质量日报中常见这两个名字。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从监测的顺序说来,这PM2.5似乎还是个后起之秀,但这个后起之秀确实不可忽视。

PM2.5危害有多大?

医学专家认为,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及以下的细颗粒物,人眼看不到,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直言不讳地说,这样细小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方面都会有影响,不是单纯影响呼吸系统。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指出,PM2.5颗粒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证明,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塞,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常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暴露出令人恐怖的一面。

世界卫生组织在《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达35万人以上,急诊病例680万人,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势。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大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这个数字与联合国规划署的报告正好暗合。

我国PM2.5浓度如何?

世人都知道我国发展迅速,正处工业化、城市化迅猛进程之中,空气环境质量也因此大幅下滑。美国国家航天局曾经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世界各地PM2.5的密度。在这张图上,PM2.5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北非、中亚和中国。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这些地区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加入PM2.5监测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恐怕也是环保部门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灰霾天是PM2.5引起的吗?

PM2.5是灰霾天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之一。灰霾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各种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扩散,并在近地面积聚,污染物之间就容易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形成灰霾。一般来说,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出现的是“雾”,相对湿度小于70%时出现的是“霾”。 霾,古已有之,《尔雅》上说:“风而雨土曰霾”,飞扬的沙尘雨雾等脏东西造就了古代意义的霾。清晨,我们目光所及空间,经常是灰蒙蒙一片,能见度不高,有时候还有一股怪味。这散发着怪味的灰雾,十之八九都是灰霾。

《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中说,在灰霾天气,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PM2.5的危害可以规避吗?

PM2.5对人体危害如此之大,我国受PM2.5污染如此严重,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曾在“非典”爆发时流行街头的口罩,再度成为热销产品,据说“淘宝网”一天就卖出去3万多个。那么,口罩能够阻挡PM2.5吗?PM2.5的危害我们有办法规避吗?

专家的回答是悲观的。

据专家介绍,口罩分多个种类,我们姑且分为普通棉质口罩、时尚口罩、医用口罩、硬质口罩四种。棉质口罩的防护性很有限,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暖;那些市面上的花里胡哨的时尚口罩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人选择医用口罩。标准的医用口罩可以分为三层:外层防飞沫、中层过滤、内层吸湿。这种口罩对细菌的过滤较强,但对粗、细颗粒过滤较低。医用口罩主要是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所以,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很有限。一些特定的工业领域,如煤矿、水泥等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具备过滤能力的口罩,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硬质口罩。但是,这类口罩对PM2.5同样也没有防护能力。PM2.5太细微了,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岂是一块什么布可以挡住的?

面对神奇的PM2.5,人类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专家指出,办法似乎只有一条,就是严格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认真治理环境空气质量……除此之外,目前似乎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也要加入监测PM2.省略

上一篇:走一万米路,干八小时活 下一篇:大豆怎么吃才更有益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