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口译展示”在英语口译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时间:2022-03-11 12:59:54

“课前口译展示”在英语口译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英语专业口译课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课堂无互动性,教学设计缺少计划性,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这无疑对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英语口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作者通过多年的口译教学经验发现,将“课前口译展示”这一环节应用于口译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译兴趣。

[关键词]英语口译 口译课堂 “课前口译展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50-01

一、英语口译课堂现状分析

在英语口译课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方式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教师在口译课堂上灌输大量知识,使学生产生“被填鸭”式的听课感受。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少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口译的兴趣,影响了他们口译成绩的提高。具体来说,英语口译课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少创新性

在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仅限于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以及专题演讲等形式,教学的话题和主题也总是固定不变,往往都是国际关系、经济外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内容。这就使得口译课的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和机械化,内容也难免显得枯燥乏味。

(二)无互动性

在现有的口译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很少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并未通过科学而合理地设计口译课堂活动,从而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口译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口译课学习时的表现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评价,甚至会出现误导。

(三)缺少计划性

口译是一项集听、视、读、写、说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通常情况下,口译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听、视、读、写、说等各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知识有熟练地掌握,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由浅入深地展开口译教学内容。然而,在多数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前瞻性和计划性,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的不够,未能设计和安排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

(四)缺乏实践性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口译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相应的主题,但在有限的教室内,情景也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构造出来,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置身其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反应速度无疑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无法获得有效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

二、“课前口译展示”在英语口译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根据口译课程及口译活动的特殊性,即实际操作重于理论知识这个特点,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课前口译展示”这一教学活动,通过这种口译练习活动,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口译水平的提高不是依靠观看和欣赏别人的口译过程而实现的,必须通过不断刻苦练习,甚至是不断的失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一)前期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30个热点话题,分别围绕社会生活与商务知识两个方面,这些话题包括“剩女”、幸福、信仰、减肥、梦想、节约、腐败等大众话题,还包括礼仪祝词、商务谈判、商务访谈、商务会议、品牌与营销、团队合作、新品推介、商务礼仪、新闻、现代物流、商务旅行、广告宣传、信息技术产业、商务策略、人力管理。每位学生任选一个主题,经过构思与调研后,自命题目,准备800-1000字的英文文字材料,要求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完整,鼓励用亲身经历表达观点,要确保行文无英文语法及表达错误。学生不仅要对自己所写文章有所掌握,同时要对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有深入地了解,以便能够用英文回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主题文章的撰写,将材料的电子版共享,方便其他学生提前熟悉内容并准备在课上进行即席口译,教师也会根据文章内容准备问题。

(二)口译过程

课堂上由教师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1-2个话题的概要介绍,并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再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现场即席口译。要求“发言人”首先对自己的主题文章进行1分钟以内的概要介绍,然后由教师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提问2-3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思路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表达内容要完整。“发言人”在讲话时切忌一句一停,要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再停顿,并示意“译员”进行口译;

“译员”在进行口译时要牢记传意不传字,遇到困难切忌停顿,要根据主题推测大意,使得口译过程顺利完成。

(三)口译评价

在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口译过程进行中,要求作为现场“观众”的其他学生按照如下“口译评价表”进行点评。在整个口译过程进行完毕后,首先请1-2名学生根据自己所填内容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补充,完成“课前口译展示”的整个内容。

【参考文献】

[1]安永军.高校英语口译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甘肃科技,2007(23).

上一篇:充分发挥校办产业优势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下一篇:关于基层电大教学督导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