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

时间:2022-03-11 12:53:49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

摘 要 本文首先对于游戏精神的具体含义做了简要分析,通过介绍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者对于游戏精神的理解,对游戏精神的本质作出了具体的概括,接着在文中笔者提到游戏精神与儿童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必然性,最后做出了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必须重视并发扬游戏精神的结语。

关键词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游戏精神,自这个命题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以来,围绕在它身上的各种各样的争论经久不息。游戏精神所诠释的人生哲理以及在时间的滚滚长河中被刻画出的沧桑,于儿童文学作家而言都是带着致命的诱惑的。

一、游戏精神的本质

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者而言,是有着极为显著的理论指导作用的。然而自它出现至今,就一直是一个定义不明确,概念模糊的术语,虽然有很多人在其论述中提及,却都没能清晰准确的概括出其具体定义,真正涉及到对于其理论内涵的阐述的学说寥寥无几,这种学术研究的滞后是极其不利于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的。

对于游戏精神的研究,班马属于目前所知的最早关注并研究游戏精神的中国人。他从多个角度对游戏精神作了具体探讨,他认为儿童游戏更多是一种反儿童化,儿童世界的游戏更多的其实是对成人世界的模仿也可称之为是对未来即将扮演的角色的一种学习和模仿。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儿童的这种模仿游戏毕竟是脱离了成人所拥有的成熟思维而是带有儿童自身幼稚逻辑印记的,因而这种游戏精神只能存在于儿童世界中。如果依照成人的逻辑思维来看儿童世界的游戏精神,是没有多少乐趣可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正是儿童乐趣的来源。儿童游戏精神的精彩之处便表现在儿童世界中所遵循的规则与成人世界中所遵循的规则的不同所引发的碰撞带来的火花。这也是游戏精神之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双重导向作用。安徒生的《小伊达的花》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他所奉行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即可被称之为无意思之意思。看似荒诞没有逻辑,其实这正是儿童世界的游戏规则,在儿童世界,这种无意思之意思其实就是一种游戏逻辑,它是儿童自己为自己设立的游戏规则。因而,综上可知,游戏精神实质上儿童世界的儿童所拥有的特殊思维方式下所创造出的游戏逻辑,在成人看来或许是没有逻辑的,然而在儿童世界,那便是它们的游戏规则,没有预定的限制,一切由儿童自己设定。

二、游戏精神存在于儿童文学中的必然性

提及儿童,必定会涉及到游戏。游戏之于儿童而言,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在儿童世界中,游戏是不可或缺的调剂品,儿童对于游戏的这种需求甚至比之食物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儿童和游戏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对于游戏的那种执着和热爱,源自于人类的本能,也是儿童最初的心理状态的原始呈现,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育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鉴于游戏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各类专家学者都开始致力于揭示儿童游戏的奇妙所在。为何游戏在儿童世界里拥有这么巨大的影响,甚至已经演变成儿童生命中自带的本能?

解读儿童游戏的相关研究非常多,而众多学说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三个学派:从生物角度出发来研究儿童游戏的学派、从人类社会角度出发来研究儿童游戏的学派以及从心里角度衍生出的研究学派。作为生物学派的鼻祖——席勒,在其著作中表示艺术活动在他看来其实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有着特定审美要求的游戏行为,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冲动,而其实际上则是一种精力过于充沛所引发的幻想性游戏,就好比人类摄入过量食物以致身体内部各器官引发了连锁反应一样。而后继的斯宾塞也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运用生物理论,对儿童游戏的相关研究作了进一步说明,指出儿童游戏的实质就是想方设法发泄掉他们身上用不完的精力。而既是哲学家又是心理学家的德国人谷鲁斯则认为,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游戏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生存必备的技能的一种练习,比如小女孩喜欢与各种各样可爱的洋娃娃一起玩,抱着它们不放手,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如何做妈妈,小男孩喜欢打打闹闹实际上就是在练习一种保卫家园的技能。而弗洛伊德则更赞成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儿童游戏的奥秘,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对游戏乐此不疲其本质原因要归结于儿童内心的追求快乐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存在才促使儿童对于游戏有着异常的执着。

碍于儿童的这种特殊爱好及需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显著的。可以肯定的说,缺乏游戏精神的文学作品之于儿童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等于是与其所呈现出的生命特征脱轨,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必定会像是没有根的浮萍,无法完整构建支撑作品内容的理论基础。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不仅应该被作为其内含的一种精神力量,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品能否完美实现其价值,这是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了游戏精神才能有更多活力。在中国,教育家们所奉行的是“文以载道”宗旨,在过去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鲜少见到游戏性内容的身影,却往往蕴含着过量的理论教导,这使得游戏精神在国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游戏精神历经沧桑,社会对其评价也是好坏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处于最残酷而且异常严厉的大背景下,游戏精神依旧坚定而又执着的存在于文学世界中,变换着形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深刻表明其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生理的各方面发展都要求并指引着文学创作者们将游戏精神纳入其文学创作中,这是儿童文学作品理论内容能够完美呈现的依托,也是其存在的必要前提。

三、结论

在儿童读物中,创作者最初的目的便是给儿童带来欢乐,而游戏精神对于儿童而言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是快乐成长的源泉,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必须重视游戏精神的融入。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着幻想和无尽的创造力的,因而儿童文学作品必须积极运用想象力,给儿童绘画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画,让儿童能够在幻想的世界里尽情游戏尽情畅想,这不仅会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更具吸引力,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不断丰富想象,快乐的了解世界,满足其求知欲,让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李学斌.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 上海师范大学,2010,4.

[2] 张辉. 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D]. 东北师范大学,2005,10.

[3] 孟渊.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12):42-43.

作者简介

夏金兰,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上一篇:浅谈时尚消费与消费文化 下一篇:论留学项目学生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