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悠远的念唱

时间:2022-03-10 03:08:51

“朱伦呼兰比”,是一种较松散的哼吟曲调念唱章回小说的形式,过去在新疆锡伯族人中广为盛行,这种街坊邻里或亲朋好友会聚一处,由一人念唱,众人聆听的文艺活动,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再到式微的漫长岁月。那一声古老悠长的念唱,穿透历史的云烟,从东北的白山黑水直到新疆的伊犁河畔。二百多年来,朱伦呼兰比传承着锡伯族的民族语言文字,吸纳着外来文学营养,构架了自身的文化传统。

朱伦是锡伯族对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的汉语章回演义小说的称呼,朱伦呼兰比为锡伯语,是指用一定的音调以锡伯语进行“念说”和“吟唱”的曲艺形式。

在朱伦呼兰比活动中,深藏着一个民族丰富而漫长的文化生话史,它犹如民族文化的摇篮,让偏居西陲的一群锡伯人安享文学读物的适意,从中感悟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强化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认同,扩展审视真善美的视野;它对一代代锡伯人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很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民族情趣。他们将翻译、缮写、阅读和欣赏长篇章同小说的行为纳人到整个民族日常的文化生活之列,历经几个世纪,将外来文学不断融入本民族特有的欣赏形式之中,逐渐使它定型为特定时代的民族文化传统。当这一滋生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传统,面对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强有力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衰微趋势的时候,曾经得到朱伦念唱滋润的长辈们,仍然难以抹去昔日岁月中与朱伦文化相关的一切记忆,每每回味,总会感慨不已。

在锡伯族的历史上,朱伦念说究竟起于何时,目前还没人考证,但从“锡伯人自东北西迁伊犁时就携有不少朱伦抄本”的传闻来看,这一活动无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仍然在察布查尔各牛录中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几百年来,特别是西迁伊犁至今,善于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锡伯人,运用文学翻译媒介,将大量汉语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俄文小说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在民间广泛念诵,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一种集体欣赏文学的形式――朱伦呼兰比。

朱伦呼兰比是一种具有季节性的活动,它主要是在农闲时节进行。特别是一到昼短夜长的冬季,念唱活动就在各牛录中普遍展开了。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各牛录的大人小孩匆匆吃过晚饭后就集中到朱伦呼兰比艺人家里。热炕上放置一张小桌,桌上置一盏油灯,人们围坐在炕上炕下,听艺人用抑扬顿挫的锡伯语念唱《三国演义》、《聊斋》、《隋唐演义》、《水浒传》。这些擅长念唱朱伦的艺人,说事论理幽默风趣,而且能运用多种曲调,对内容和叙事风格不同的朱伦给予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自如地将听客带进小说意境,感受文学的乐趣,因而备受乡亲们的喜爱和尊敬,称他们为“朱伦念唱艺人”。

锡伯人诵读朱伦离不开曲调,倘若有人提到“朱伦呼兰比”这个词,他们的脑海中除了会浮现出妇孺老少围坐炕头聆听朱伦的场景外,耳际旁还会回旋起念唱者随着朱伦内容的波澜起伏而不断变幻的吟诵曲调,锡伯人称其为“朱伦木旦”。

念唱有一定的音律和节奏,读起来娓娓动听似唱似读。因为它一人读众人听,所以群众基础极为广泛,成为人们充实生活内容的一种重要文学活动方式。它如一曲优美多变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兴致和情趣。于是,念说又成为人们汲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

那些念唱的人大多数是男的,也有个别是女的,有年长的,有年轻的。念唱的技巧、音韵、节奏、曲调也因人而异,各有各的特点,自成风格。

锡伯族的念唱主要在于“念”。念唱者把自己的全部技巧和功力,通过带有悦耳动听的优美曲调的“念”而表现出来,以此打动听众。念唱时,念唱者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入书本的故事情节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委婉的曲调糅合着念唱者的情感也如波浪起伏,变幻不定,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很快把他们引入如奇似幻的境界里。出神入化的念唱,渲染气氛的高超技巧,是抓住听众心灵,达到难得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段。除了气氛的渲染之外,在念唱者高超的技巧里,朱伦里不同风格的人物在念唱过程中都勾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哪怕是风声、雨声、虫鸣、鸟叫、潺潺的流水声……都表现得绘声绘色,细致人微。因此它世世代代深受锡伯人的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学活动形式。

整个朱伦念唱过程,实际上就是边念边议论的过程。在念唱朱伦时,每当念完一段对众人触动较大的情节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议论一番。这些议论不拘任何形式,虽然是在悠闲的气氛中进行的朴素交谈。但有褒有贬也有一定见地,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得恰如其分。由于他们在念说中边念边议论,各抒己见,所以对故事的理解是较深刻的。像《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和这些名著里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在锡伯人心中栩栩如生,流传久远。岳飞的“精忠报国”和关羽的忠义,对锡伯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非常深刻,因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憎恶,自觉养成维护社会道德的良好习惯,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因此说,念说活动不仅是锡伯族人民接受和传播汉族文化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

过去,手抄一本朱伦比较费时费力,很难得,当时谁家有一本朱伦抄本,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一本朱伦可以换一匹马或一头牛。

在锡伯族中曾经流传和珍藏过大量用于念唱的朱伦抄本,直到今天,在珍视民族文化遗存的老人家里,在当地民俗博物馆或县图书馆中,还可以看到朱伦的残存样本。就创作渊源而言,这些朱伦抄本的书籍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开平演义》、《封神演义》、《大宋演义》、《七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施公传》、《彭公传》、《水浒》等,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翻译的大量外国小说和解放后翻译的国内现代小说等。可分为本民族创作和译自外民族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种类型。

随着岁月的流逝,朱伦呼兰比艺人年事已高,如果不加以抢救保护,这种在新疆锡伯族民间传承了200多年的文学现象将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时过境迁,当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电视来消磨闲暇时光的时候,朱伦呼兰比这个曾经滋润过无数代锡伯人心智的文学念唱活动,只能默默地退隐在现代生活的幕后,成为长辈们茶余饭后感慨万千的回忆;而那些凝结着无数前辈文人心血,曾被人们视作家珍的朱伦抄本,也只能搁置在被遗忘的角落,任凭岁月消磨,平添历史风尘。

2007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朱伦呼兰比保护项目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终于拉开了抢救保护这一项目的序幕。

在今天,一代代锡伯人创作、翻译、缮写和传唱的朱伦,值得后辈们为之留下碑铭,以记叙其历史功德。人们从小就听着朱伦呼兰比,那神奇的传说、扣人心弦的故事伴随他们走过童年,长大成人,朱伦呼兰比以独特的方式为他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来聆听锡伯族朱伦呼兰比,自然有种异常的新鲜感,仿佛来自山野的一泓清泉,或是一捧野荠菜,让人齿颊生香,别有滋味……

上一篇:感性和艺术融合的地方 下一篇:猎场上的“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