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晖和他的城市青年大派对

时间:2022-03-10 12:35:07

沈黎晖和他的城市青年大派对

“它是一个线下的青年大派对,对一代青年来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城市青年文化的缩影”

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2017年上海草莓音乐节刚结束不久,主办方摩登天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沈黎晖从上海回到了北京。

作为目前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独立唱片公司之一,摩登天空的办公区刚搬到北京市东五环一处尚未开发完全的创意园区里。这是个大风天,周围的工地上吹来扬尘。三年前这一时节,北京同样刮着大风,通州运河公园的草莓音乐节现场,沈黎晖叫停了张曼玉的演出,那是他做音乐节以来最紧张的一次。

2017年5月的上海很眷顾“草莓”,天气没有影响演出。不过,网上的“吐槽”还是会有,比如歌手曾轶可直接在台上表达对现场音响效果的不满,引发了规模不小的讨论。

“调音没做好是我们的问题,让体验变得更加有质量是我们必须做的。但一个音乐节有上百组艺人,把个别现象放大不太客观。”沈黎晖看上去心平气和,“实际上现场大家玩得还挺开心的,有些吐槽夸大其辞了。”

草莓音方谝丫做了8个年头,有网友评论说“草莓越来越热闹了,甚至成为潮男潮女蹦野迪的地方”,质疑“草莓失去了音乐节的纯粹性”。

而沈黎晖则认为,这个每年吸引上百万人的音乐节品牌,早已超越音乐节本身:“它是一个线下的青年大派对,对一代青年来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城市青年文化的缩影。”

“他们不知道这个城市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人” 上海超级草莓音乐节(灰色/摄)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沈黎晖形容自己“一直是个异类”,他的标志是梳披头士的发型,穿T恤衫和板鞋。

5月份是草莓音乐节的高潮。2017年5月,先是五一假期的上海,接下来是13~14号,成都和西安两地同时举办草莓音乐节。太忙,忙到没时间打理头发,沈黎晖的披头士发型有些走样,他不时用食指撩一下刘海。

每年,摩登天空会在全国举办10~15场草莓音乐节,每场单日观众都在万人以上级别,沈黎晖给出一个大致数字:“每年线下吸引70万~100万人次。”根据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有202场音乐节,观众326.7万人,草莓音乐节所占的市场份额可见一斑。

沈黎晖发现草莓音乐节是个“奇怪的场所”,他经常看到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但他们在“草莓”一点也不显得奇怪,倒是漂亮极了,那种氛围“心领神会,互相传染”:“他们把最炫最亮的一面呈现出来,都是为了传达自己的个体精神。”

沈黎晖经常提到台湾乐评人张铁志2014年写的文章《草莓共和国》,其中说:“年轻人需要合法的青春派对与狂欢乐园,以便集体呐喊,集体想象他们短暂的乌托邦。”

这些年轻人在各个城市的体量往往令沈黎晖刮目,他们聚合成一股强大的消费力,让音乐节向全国普及成为可能。起步于北京的草莓音乐节近年来扩张路径清晰:先占据省会城市,然后向周边城市辐射。

2016年,草莓音乐节第一次落地广州。此前,几乎所有在广州办的音乐节都折了,“文化荒漠”是这个城市在沈黎晖脑子里的一个标签,“大家就关心吃,不关心(音乐节)这些东西”。

但“草莓”的结果让沈黎晖大吃一惊:开唱前一周门票售罄,黄牛把200元的票炒到了600元。

同样的事情在人口仅有200万的西北城市银川也发生过。

2015年,摩登天空和乐堡啤酒合作,在银川这座看似与青年文化无关的城市举办绿放音乐节。过去这是个典型的啤酒音乐节,音乐人在台上唱歌,舞台下就是餐饮区,观众在台下坐着喝酒吃烤串。

摩登天空把餐饮区往后移了100米,合作方有些迟疑。最后,这个音乐节让这座城市里所有隐形的时髦青年现身了,银川电视台的人有些纳闷:“这些人是银川人吗?”

这些案例的成功当然和摩登天空的品牌吸引力相关,但沈黎晖更愿把之归结为“这个时代青年文化的力量”。在他看来,“音乐影响年轻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进而激发出一种创造力,创造出更多被忽略的可能性,使得一座城市的面貌也会发生变化”。

“对的东西就该在那个位置”

草莓音乐节的出现与成功,被外界视作一个拐点:自草莓音乐节之后,音乐节不再独属小众圈子,而成为城市青年文化和消费主义结合的生活方式。张铁志形容草莓音乐节是一个典型场景,展现的是“中国崛起在世界中的新角色,不再反叛的摇滚商业,新一代阳光欢笑的青年”。

沈黎晖欣然认同,同时又说:“这是一个偶然。”

时间回到2009年。第一届草莓音乐节在北京通州运河公园举办,原摩登天空企宣总监丁太升和沈黎晖站在大草坡上,11万平方米的现场站了8000余人的观众。丁太升在参加一档网络脱口秀时回忆那场景:“三三两两,稀稀拉拉。”

在此之前,摩登天空音乐节已经举办了两年,风格“更偏摇滚”,单日观众8000到1万人。草莓音乐节则是更柔软、更文艺、充满年轻气息的品牌,其概念直接指向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充分享受音乐与生活,给大家一个属于春天的节日,也是新的娱乐定义。”

从最初概念的打磨开始,草莓音乐节的受众就比此前的音乐节更广,沈黎晖自然希望它比摩登天空音乐节更有号召力,但他并未期待过“草莓”会真的成为一种流行符号般的存在。

2011年,通州运河公园第二次举办草莓音乐节,沈黎晖和丁太升站在两年前的同一片草坡上,“现场的观众是4万人”。他们身后是越来越大的音乐节市场,此时,第一届赔了钱的摩登天空音乐节也开始赚钱了。

从8000人到4万人,再到如今每年全国上百万人,中间发生了什么?

上一篇:“狠心”爸爸疗心伤,一万针缝补出“中国最美女... 下一篇:上海移动信息化共筑城市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