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头来看作文

时间:2022-03-09 05:35:01

抬起头来看作文

如今每周四下午写作文已成了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在当下却“成就”了两种现象:一是老师叫头痛:时常听老师们说:又要写作文了,也不会指导,怎么讲啊,让小孩自己写吧。有了这样的心态,作文课反而成了一些老师放松的时间。二是孩子们怕得要命:不会写,没有东西写,但是慑于老师的“威吓”,必须两节课内完成,所以不得“不挤牙膏”,有的半天也挤不出一个字来。试问,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好吗?写到这里,我想起了2011年暑假骨干教师培训会上特级教师朱红甫说:“短短的两节课时间你让我们的孩子写一篇习作,不是难为孩子吗?老师们,让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一篇命题作文,恐怕你也不一定写得出来,为什么要逼着孩子们来完成这不能完成的任务呢?写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可千万不能把这门艺术变成孩子们心中的魔鬼呀!”

针对当下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重于“技能”

“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治愈恐惧的一剂良药。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克服作文“恐惧症”,从而喜欢上写作。

1.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初学作文,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比如,在学写一种水果之前,我和孩子们玩了一次“水果会”的游戏,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到学校里来,谁把水果顺利推销出去,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此,学生的兴趣自然得到激发。活动结束后,大家还意犹未尽,我顺势启发:多么好玩的“水果会”呀,每个同学都是一个出色的水果代言人,想把自己的表现记录下来,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来分享这精彩的一幕吗?那就赶紧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吧。

2.教学相长,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教作文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的一封信”“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作文题目,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同时老师能从习作中了解孩子们的心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从而产生对作文的热情。从教十五年来,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认真批改,下次作文之前一定要改完,否则绝不会发给学生。

(3)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每次习作评讲时,我会让写得好的同学在班级里读自己的习作并谈谈自己写作文时的想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全班同学一起来欣赏学习。平时我还会很用心搜集学生的优秀习作,把它们打印出来张贴在优秀习作园地里,同时推荐到学校的《青青草》报发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发表出来,内心的喜悦和动力可想而知。对于特别好的习作我还推荐给了有关报刊发表。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了喜悦,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写好作文的欲望和决心。

二、“生活”重于“生成”

教学中如果发现一篇习作的内容是学生的真实经历,那么孩子们写起来是往往得心应手,一气呵成。而如今的苏教版安排的部分习作内容和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距离比较遥远,例如:①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写下来。②你参观过哪些名胜古迹、工厂、车间等,写一写自己参观的经过。③以书信的格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迷人的风光、古老的习俗等。这些习作看似简单,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来说,就太遥远和陌生了。

怎么完成习作练习呢?可以就地取材,如写参观记,我是这样突破的:二沟(我所任教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庄)的西瓜、棉花非常有名,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带着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田野走去,路旁的小草、鲜花、小河里的小蝌蚪都成了孩子们追逐的对象。到了田地中,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仔细观察着,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欢笑声此起彼伏。参观回来后每个学生的笔记本都记得满满的,迫不及待地想把参观的过程记录下来,已不用老师多说一句话了。事实证明,那次的习作孩子们写得非常好,很多老师读了后都说:真想不到,我们的学生也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来,看来习作的确要来源于生活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我们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助其积累写作素材。

三、“讲评”重于“指导”

时下的语文老师普遍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重习作指导,轻习作讲评。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当下小学生习作“难”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我们老师有一个颠覆性的认识并重视习作教学,尤其要重视讲评课的教学。可如今的讲评课几乎形同虚设了,虽然作文教学有完整的三大环节:习作指导、作文批改记录、习作评讲。在江苏省赣榆县教研室下发的语文教学进度表上也明确规定了讲评课的时间。可是老师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扎实做下来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尺,导致我们老师做的都是书面上的文章,真正在讲评教学这一块下工夫的几乎为零。

学生的习作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病句怎么修改,语句不通顺怎么改,标点符号怎么使用等,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如何实现?教学中做好淡化和强化很重要。①淡化“作前指导”。一是时间上 “淡化”,作前的导入、审题、解题不超五六分钟;二是“指导”上“淡化”,不进行所谓的技能的辅导,不进行所谓的内涵的点拨,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作文。②强化“作后讲评”。一是时间上“强化”,用整整一节课,讲评学生的作文;二是速度上“强化”,尽快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个体的优点、亮点,以及作文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评;三是行动上“强化”,讲评后,学生改自己的作文,有大问题的,则要“二次作文”。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低下头去,你看到的是阴影,抬起头来,你看到的是太阳。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能否像阳光一样灿烂耀眼,关键在于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抬起头来看作文,重视作文,下大工夫。为了我们的孩子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老师们,沉下心来吧,扎下根来吧,虽然习作教学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但我们相信有了你的扎实付出,习作这一园地将渐成一片风景,渐有一个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

上一篇:语文“多彩课堂”教学法之探讨 下一篇:巧做听写文章 提高记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