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小子的创业道理

时间:2022-03-09 06:13:55

80小子的创业道理

解读80后创业者的成功秘诀

7月5日,盛大以上亿的价格成功收购成都锦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又一个80后创业者的典范彭海涛浮出水面。当在人们眼中的“80后”还代表着浮躁和反叛时,这个词却在悄悄地与财富画上连接符号。当同龄人刚刚迈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奋斗登上了中国的商业舞台并成为了新贵。

一鸣惊人彭海涛

彭海涛的成功不能用“幸运”而应用“必然”来形容,因为他的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彭海涛1984年生于四川成都,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任天堂红白机,曾获得过盛大最早的休闲游戏《疯狂坦克》的成都赛区冠军。2001年6月在四川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时,彭海涛开始设计休闲小游戏,并且获得业界不少好评。2002年,18岁的彭海涛告诉父亲,陈天桥运营《传奇》创造了财富神话,他可以做出更好的网络游戏。同年9月彭海涛退学离开大学校园,在父亲100万元的支持下,招募了三名国内顶级技术精英,专心做游戏开发,并成功制作出了highway速全3D实时网络游戏引擎。此时的彭海涛距离成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2003年9月彭海涛注册成立了锦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在两年后成功地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3D网游《传说Online》。2005年7月,彭海涛以2000lg元的价格将《传说Online》的全国总经销权出售给北京晶合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11月,《传说Online》成为获得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首推的第一款本土游戏。2006年初,在《传说》正式运营收费之后,彭海涛携锦天全体研发人员开始了第二款免费游戏《风云》的开发。同年12月,《风云》正式推出,短短半年时间,注册用户就达了600万,活跃用户150万,迅速进入国内最好的3D角色扮演类游戏行列。此时的彭海涛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者了,2007年7月5日盛大以亿元的价格收购锦天科技,“彭海涛”这个名字便一夜间响遍了大江南北。

时势造就英雄,机遇看重人才

我们再来看李想和戴志康,他们俩其实很早就进入互联网行业了,他们两个人的成功用时机成熟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其实早在1997年的时候出于对计算机的爱好,李想就用自己的零花钱建立了一个计算机硬件网站,到了1999年有厂家主动找李想要求在他的网站上做广告,那一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赚取了10万元。2002年,李想怀揣着自己赚来的10万元来到北京招兵买马,开始“正式的商业运作”。自此,PCPOP的广告销售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李想又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建立了汽车之家网。其实细心的网友都会发现,中国好多大的网站都是九几年那会儿创办的,像搜狐、新浪、百度等,所以李想的成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

戴志康本人酷爱计算机,1996年他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每篇都针对一个计算机问题,几千块钱稿费是他第一份收人。对计算机的精通也许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筹码,2001年戴志康凭借着自己的技术研发出了Discuz!软件,一种专门建设论坛的工具。前期他只是把这个软件挂在网上,让大家免费试用。2002年的一天,一个香港人主动找他购买软件,这更加坚定了戴志康的创业信心。结果从此以后,Discuz!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几万,2004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也是在同一年,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

与李想和戴志康的成功不同,高燃和茅侃侃的成功充满了传奇色彩。高燃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从事了半年的财经记者工作。精明能干的高燃在当年还被报社评为最佳年轻记者,也是这份记者工作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某公司的老总,并谈起了自己创业的想法,结果对方非常认可他的想法并给了高燃100万元的启动资金。高燃用这100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后来他和同学创办的公司合并便有了今天的Mysee。茅侃侃同样有着这样的创业经历,2004年底,茅侃侃巧遇一国企老板,将MaJoy项目跟其交流: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茅侃侃以智力入股该老板的公司,双方正式运营MaJoy。

白手起家,80小子的创业道理

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以及彭海涛的成功给很多年轻人带来了梦想,但是每个人的机遇阅历和人脉都不相同,因此也不可能简单地复制或者模仿某个成功者就可以成功。特别是那些没有风险投资、没有大量资金支持、没有特殊技术优势的年轻创业者,他们是否也能开拓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呢?下面这位网友的创业心得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本人80年生,1998年进入大学,对编程比较感兴趣,20∞年通过信息产业部的高级程序员考试。大四上半学期开始,进入一家由Intel投资的专门做无线局域网的公司做基于L1nux的底层数据交换开发。后进入华为,到深圳工作。2003年5月回杭州开始创业,从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2004年,拆分公司业务,在杭州市成立专门面向网络协议开发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在富阳市成立专门面向区域电子政务开发的软件公司。2005年受富阳政府任命成为富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法人代表及主任,专门针对区域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自此,公司面向市场的区域和产品线开始完善。

――单旭艇

1.创业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自我创业,我大概是在大三的时候,确定了这样的目标,但是怎么开始创业呢?我当时头脑里的概念是:如果我能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再加上一些管理经验,应该就可以开始了。因为毕竟人总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如果真的要有一流的技术加多年的管理,估计头发都花白,可以指导我儿子创业了。所以,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段,就是三年,用其中的一半时间,获取我认定足够的技术积累。另一半时间,探索小规模团队的管理和企业管理。然而,这样的一个模式在我后期的创业中被证明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既然认定了这样的一个道路,那么进怎么样的公司,才能实现目标就变的很实际了。通过一番考虑,我觉得先进一个规模不大的公司,熟悉技术,然后进一个规模大点的公司,学习管理。这样决定的根据也是因为小公司毕竟技术骨干少,新人比较容易接触到核心技术,而大公司管理比较规范点,核心技术接触不到,但是管理上可以多学习。

从2002年12月开始,我进入杭州高新区的一家专门做802.11网关的小公司工作并确实按照我设想的实现了目标。次年明,我已经是公司的三个核心人员之一。既然完成了第一个既定目标,那么我就按 照计划,准备寻找新的目标。当时选择华为的理由很简单:第一,公司比较大,而且是民营的,和我准备创业的公司比较相像;第二,华为是国内企业,对如何管理国内技术人员比较有心得。但是后来发现这个选择未必正确,主要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对于我这个以技术背景进入公司的人来说,要接触到管理,简直是异想天开。所以在自学加“偷窃”了部分华为管理资料后,我匆匆离开了深圳,准备在杭州开始创业。当然也带着我积蓄的一部分资金。

2.创业团队的组成

就我自己而言,创业的公司,除了家人帮帮忙,凑齐了股东人数外,是没有合作者的。也不是不想找,只是处于当时的环境,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所提及的团队组成,主要是后期与其他人合作新组公司时合作者的选择以及公司创始时,创始员工的招入。

先讲讲公司初期员工的招人吧。合适的员工,可以成为企业最核心的价值,这句话我真的非常认同。创业最初的四个员工,到现在还留着二个他们成长为公司最主要的技术骨干,同时对企业拥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我们自己的经历中不难发现,IT从业者对学历或者其他技能的要求并不太高,兴趣是压倒一切的。那些没有兴趣而拿着计算机方面高学历的人,往往是着眼这个行业的高收入而来,这样的人对企业绝对是个毒瘤。考虑到公司初期规模较小,同时资金储备等问题,我一般都只招应届生。

重点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我选择的合作伙伴,基本以失败告终。合作伙伴S,自己是联通的省级商,他对于我掌握的网络技术非常感兴趣,所以出资和我合伙开了个公司。当时约定公司基本运作由双方公司员工完成,但是这个公司除了对杭州市外部分项目进行了招投标外,没有什么大的动静,基本是处于未运作状态。其实理由很简单,这个公司只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子公司,没有实际的人员和项目注入。当我们各自公司都在为自己业务繁忙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能花更大的精力投入新公司。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如果有新的台作公司成立,必须是基于双方按比例实际投入的情况下产生。规定每个公司的责任和收益。特别是,不能和原有公司的任何业务或者人员重叠。

所以对合作者的考察,不仅仅是金钱或者实力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方有没有决心和能力,和你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3.公司初始项目的确定

在那个房地产火热,建筑工地一片通红的年代,我们很快根据市场,开发了个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对建筑资料等进行分档管理。同时,附带设计了从企业信息化到硬件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于是在信心满满的情况下,开始了漫漫而又残酷的市场征程。

在这里,我真的有些东西想说下,小企业做产品,真的是:慢市场一步死路一条,快市场一步死路一条,和市场同步只能看着别人抢市场。我们只能在夹缝中,寻求那些大企业无法顾及到的小份额。

从一个产品的诞生到全面推广,需要经历漫长的用户接受和认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又是由一两个行业内大企业的使用来带动的。所以很多小企业,一开始就妄想做一些非常独特的产品,被市场长期认可,这几乎是不现实的。要知道中国的市场,是人脉的市场。除非是具有变革性的重大突破,其他的产品,对一般企业来说可有可无,或者说可用可不用的。那么期间所要经历的漫长市场公关和拉锯,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不是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所能承受的。所以我们当初设计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除了在一些小工地被免费试用外,几乎没有市场可言。而我们设计的企业综合服务,除了给企业提供长期硬件维护有点人气外,也几乎是没有任何市场可言。

不过小公司有小公司的优势,就是对市场的把握很敏感。在对一些企业进行深入定位后,我修改了运营方针:放弃貌似美丽的软件,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从此被我放在办公桌上;把企业综合服务精简为只给企业提供硬件维护和软件安装等的“电脑保姆服务”,我们提出这个概念比杭州提出类似服务的概念早了整一年。很多朋友一定会质疑我这里的决定,因为放弃了软件,就好像是放弃了自己的本职一样,至少我连坚持都没坚持―下就毅然放弃。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重要性。做企业,不能指望有风险投资像天使一样地进入,而初创企业最容易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

正是因为电脑保姆的推广,让我们慢慢有机会和一些有需求的企业开始了接触,也为给我们带来第一桶金的“富阳企业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关于年轻团队的执行力问题

很多人都在说,想创业但是没有好项目。在这里,我真的想提醒―下那些认为有好项目就能开始创业之路的朋友,其实,执行力比好的项目更重要,特别是对一个新生的公司。其实这个公式很简单:

好的执行力+好的项目=前程似锦

烂的执行力+烂的项目=回家种田

烂的执行力+好的项目=浪费精力

好的执行力+烂的项目=基本温饱

对于一个新生公司来说,首要考虑的是生存,而后才是发展,没有生存就不可能有发展。所以通过以上公式,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公司的执行力比好项目更 重要的原因。

5.该如何给员工定工资?

员工的工资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每次发工资的时候都恨不得不发,毕竟钱是从自己口袋掏出去的。但是也怕少了让那些核心员工感觉不满意,从而萌生去意。

我一般招人,都是从应届毕业生里面挑选,这样做无非也就是因为公司的资金压力,不可能选择太强的人加盟。当然这和考虑到公司从事项目开发,对软件技术的要求不是非常高也有关系。应届毕业生,如果是还没有毕业的,前几年一般都是给500或者600的实习工资。这两年,由于毕业生大增,其实完全不提供任何收入,而仅仅给予一个实习的岗位。

对于核心员工的收入,是根据公司整体收入水平和当地相同行业的收入水平综合来决定的。收入只要能让员工感觉不亏待就可以了。如果有员工对收入不是很满意,而且是非核心员工,可以坚决地开掉,以达到杀鸡做猴的效果。如果是公司核心员工提出,那么就要看了,因为涨工资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是给一个核心员工单独涨呢?还是所有人一起涨(小公司要做到工资保密几乎不可能,这点就不用奢望了)?只涨一个,其他人不满意;一起涨了,可能提出要求的那个不满意,而且你的脸估计就要拉长了。所以,做老板的最好是能观察员工的心态,毕竟对工资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在爆发前能解决是最好的。等爆发了再处理,难度就大了。

我一般的处理模式是,随便找个借口给予有牢骚的员工月底一个奖励。奖励的好处就是能让他得到满足,而且下个月不会再发牢骚。同时,毕竟涨工资是每个月都涨的,而奖励只要发一次就好了。其实对员工的关心,可以从微小的细节人手,什么员工生日发个蛋糕,请大家一起唱唱KTV,经常组织员工游玩,每个小节发点消费卡。这样做的效果往往都非常的好。

编者结语:

有关80小子的创业道理,原作者单旭艇谈了很多,洋洋洒洒数万字,本刊限于篇幅只节选了其创业初期的部分经验。可以看出,他的整个奋斗历程都是在“尽人事”而非“听天命”,一次次并不一定英明的决策裹挟着一次次失败,在磕磕碰碰之中逐渐攀上高峰。

没有好风凭借力,没有天上掉下来的100万,除开幸运女神特别眷顾的少数人,其实80后的创业与任何一个年代都没有太大差别,一样的有艰辛、有磨难。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让人感觉到与众不同,仅仅是因为他们生于80之后而已。

上一篇:随时都更新我用手机写博客 下一篇:Q来A去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