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失业统计指标及其改进的研究

时间:2022-03-09 05:23:22

关于我国失业统计指标及其改进的研究

【摘要】由于我国失业统计数据长期遭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猜度和质疑,实现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与国际一致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失业统计指标的系统比较,剖析我国当前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失业指标体系 改革

一、绪论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质疑风潮,很多人质疑我国失业率统计数字不准确,统计局说中国失业率9.4%,网民们说中国失业率30%。我国公开采用的失业测量指标是登记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即公开失业),却不能很好的反映隐性失业,所以也就不能反映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水平。

二、问题的提出

失业率是世界各国监测宏观经济运行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个重要指标之一,而失业与就业历来是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所期望达到的经济目标。为了衡量失业的严重程度,人们常常使用失业率这一统计指标。

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界,都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长期以来沿用的登记失业率统计,没有能够真实反映出中国的失业状况,从落实与推进的角度看,未来应加大财政投入来支持调查失业率的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三、失业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过去的劳动统计中,就业者被表示为“社会劳动者”、“劳动力”等概念,而在现行的劳动统计中,采用“从业人员”和“职工”的概念来表示就业者。所谓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国有、集体、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而职工是指在内资单位、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二)失业率与我国的失业统计。

为了衡量失业的严重程度,人们常常使用失业率这一统计指标。失业率增高,表示希望有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在增加;失业率降低,则表示希望有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在减少。同时失业率和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一种内在联系,失业率高,反映宏观经济不太景气;失业率低,反映宏观经济比较景气。

四、我国失业统计的主要缺陷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指标体系的欠缺和统计方法的不科学,下面将逐一列出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中的缺陷,为我国的失业与就业统计体系改革明确方向。

(一)就业与失业统计口径的欠科学 。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的年龄口径不统一。我国将劳动就业年龄规定为:男16—60岁、女16-55岁,同时规定登记失业年龄界限为:男16—50岁,女16-45岁。随着人们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有些城市甚至已经超过80岁(如上海),而对劳动就业年龄却不做变动,致使部分超过退休年龄仍然在岗工作,没有纳入就业统计之中;同样,部分年届退休,身体健康良好,有劳动能力并有工作要求的人(符合我国失业的定义),却没有包含在失业人口中。

(二)就业与失业统计范围过窄。

我国现行的就业与失业统计还存在几大“死角”,主要是农村、非正规部门和国企下岗人员都没有或不完全纳入就业与失业统计之中。仅就我国城镇就业与失业而言,通常以“城镇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替代,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就业与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

(三)统计调查方法单一、指标设计不完善。

我国目前所公布的“从业人数”和“就业率”大多是传统统计管理部门和部分抽样调查综合的结果,调查方法传统、单一,指标也不能全面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据上海劳动部门估计,每年上海不去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口约有2万人。另据一份抽样调查报告,在3000名失业人员中,未去劳动局登记的失业者占25.5%。

五、改进我国就业与失业指标改进的思考

鉴于以上所列举的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准确反映我国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现状,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针对本国就业与失业统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就业与失业统计体系。

(一)科学、合理界定统计口径。

第一,对就业与失业“正名”,将我国所使用的“从业人员”和“待业”等不规范或有争议的用语分别采用国际规范性术语“就业人员”和“失业”来替代。考虑到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可以分别采用“城镇失业”和“农村失业”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定义,切不可将农村视为失业的绝缘区。第二,放宽或不限年龄上限。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与失业人员只有年龄下限,没有年龄上限。我国过去所设劳动年龄上限受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现在可以考虑将我国就业与失业年龄与国际标准一致。至少也要保持同法定退休年龄相一致。

(二)改进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指标。

调查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的方式、方法,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基本上原有制度的沿用,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要真正客观体现我国就业与失业的状况并进行国际比较,必须改进这一调查制度。

首先,我国应以抽样调查法作为就业与失业统计的主要方法,辅以登记调查等其他方法。在实施抽样调查方法中,要实现各类机构(包括官方和民间)的通力合作,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加大抽样的比率(美国为1:1600,我国当前为1:18238)。

其次,加大调查频度,完善统计方法。目前,我国公布的就业与失业统计数据是以年计的,这对实时的就业与失业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可以借鉴OECD国家通用的x—12 ARIMA数据模型,根据就业人数及其它就业数据的季度调整推算误差,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实时修正。

最后,增设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例如:增设“城镇不充分就业”统计指标和 “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指标等。甚至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业间设立二级指标,作为就业与失业统计的有益补充。

上一篇: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念、现状与趋势 下一篇:浅谈中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