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例Histoacryl组织胶水伤口粘合术2040例Histoacryl组织胶水伤口粘合术

时间:2022-03-08 11:04:12

2040例Histoacryl组织胶水伤口粘合术2040例Histoacryl组织胶水伤口粘合术

【摘要】目的: 分析Histoacryl组织胶水粘合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应对措施。 方法: 统计我院急诊外科2009年7月~2012年7月份治疗的2040例组织胶水粘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伤口特点、治疗方法、愈合情况和并发症,总结治疗特点和注意事项。 结果: 2040例患者共2073处伤口,其中12岁以下患者1231例(60.34%),锐性伤1043处(50.31%),颌面颈部伤676例(33.14%)686处(33.09%),轻度污染1679处(80.99%),单纯胶水粘合1472处(71.01%),抗生素使用率为5.00%,共2010处(96.96 %)伤口取得了Ⅰ期和甲等愈合,仅有1例(0.05%)伤口发生感染,并发症发生10处(0.48%),主要为伤口裂开7例(70%)。 结论: 组织胶水粘合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术后加强卫生宣教,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伤口;Histoacryl组织胶水;流行病学;治疗

【中图分类号】R1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09-04 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开放性伤口是急诊外科常见的外伤类型,传统治疗方法是清创缝合术,但是该技术术前需要麻醉、术中操作繁琐、术后需拆线且容易形成瘢痕,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瘢痕小的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1]。目前,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Histoacryl组织胶水(中文商品名:蓝灵,成分:单体N-丁基-2-丙烯酸氰)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边缘光滑的皮肤切口或伤口,我院急诊外科2009年7月~2012年7月份共实施组织胶水粘合术2040例,使用方便、迅速,术中无需麻醉和缝合,术后瘢痕小[2],明显优于同等情况下的缝合伤口[3],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和一般资料:我院急诊外科2009年7月~2012年7月份收治且行组织胶水粘合术的患者,同时需满足下列条件:单发皮肤软组织损伤,适合急诊行组织胶水粘合术;受伤时间≤8 h;全身无感染灶;既往无其它影响伤口愈合的基础疾病,例如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疾病等;近期未使用激素或细胞增生抑制剂;患者须签字同意使用组织胶水粘合术(对于符合组织胶水粘合术指征,但是拒绝操作的患者,仍按照常规缝合法处理)。

1.2 治疗方法

1.2.1 伤口评估:首先评估伤口伤情,本研究中患者均因外伤入院,受伤时间短,伤口分类均应划分为Ⅱ类(污染伤口),同时还要记录伤口的部位、长度、宽度、深度和张力情况,是否存在异物,是否合并皮下组织、筋膜、肌肉的损伤等。特别是伤口污染程度的划分:(1)轻度污染:伤口新鲜、污染轻、无异物,组织无失活;(2)中度污染:伤口新鲜、稍有污染、少量异物,创缘或组织部分缺血;(3)重度污染:伤口时间长、污染重、可见大量泥沙、木屑等异物,创缘或组织部分发黑坏死。其次评估伤口治疗情况:(1)能否直接行组织胶水粘合术,或先皮下缝合伤口减张后,再行组织胶水粘合术;(2)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3)是否需要门诊留观。

1.2.2 清创和止血术:按照常规行伤口清创:(1)无菌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反复冲洗伤口,探查和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和血凝块,0.5%活力碘或1%碘伏消毒皮肤;(2)对于小的伤口渗血采取压迫止血,小动静脉的出血则采取丝线结扎止血;(3)修剪坏死、污染严重或者多余的皮缘,直至伤口皮缘对合整齐。

1.2.3 内(皮下)缝合术:满足下列任一条者首先采取内缝合术行伤口减张,包括:(1)伤口长度≥3 cm;(2)伤口最大宽度≥0.5 cm;(3)伤口深度≥1 cm;(4)伤口长轴同皮肤张力线垂直,且伤口张力较大;(5)广泛皮下渗血,可能致伤口血肿者。

1.2.4 组织胶水粘合术:对于无需内缝合者,止血彻底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组织胶水粘合术:(1)用手术钳或手指准确的对合伤口边缘;(2)涂抹一层Histoacryl组织胶水,保持皮肤边缘略微外翻,组织胶水覆盖伤口边缘至少有0.5 cm,以增加强度;(3)如果无法一次性将组织胶水覆盖至整个伤口表面,可以多次涂抹直至满意为止;(4)用手固定伤口边缘至少约30 s,直至聚合反应发生完全,胶水干结;(5)外用敷贴保护伤口。

1.2.5 药物治疗:(1)所有皮试阴性患者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阳性者应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对于较大的污染伤口,或软组织合并挫裂伤者应适量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1.2.6 卫生宣教:伤口能否顺利愈合,需要组织胶水粘合术患者的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应在术后立即进行卫生宣教:(1)保持伤口干燥;(2)避免伤口的过度活动、摩擦、拉扯;(3)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1.3 伤口愈合的评价方法: 告知所有患者在术后第3、7、14天来我院急诊外科复查,了解伤口愈合情况,按照甲、乙、丙三级分类 [4]。(1)甲级:伤口愈合良好,早期伤口对合整齐、无渗血;中期创缘无红肿,伤口表面无异常分泌物,敷贴干燥;后期瘢痕平整,无线头露出。(2)乙级:伤口愈合不良,早期伤口对合整齐、无渗血;中期创缘稍红肿、皮下淤青可有积血,伤口表面少量黄白色渗出液或暗红色淤血;后期瘢痕不平整,可有线头反应。(3)丙级:伤口感染不愈,早期伤口对合不齐,轻微渗血;中期伤口及周围组织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和皮下积血;后期伤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1.4 观察指标和研究方法:收集和统计患者一般情况、伤口情况、治疗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分析伤口愈合不良或感染不愈的可能原因,探讨其诊疗对策。文中计算公式:(1)例数构成比=单部位例数/总例数×100%;(2)部位构成比=单部位伤口数/总伤口数×100%;(3)发生频数比=单部位伤口数/单部位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和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见表1):共20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1291例(63.28%)、女性749例(36.72%);年龄:8个月至76岁,12岁以下患者1231例(60.34%),平均为9.64±6.47岁;致伤机制主要为锐性伤1043处(50.31%)和钝挫伤817处(39.41%);受伤至就诊时间:5min 至6h,平均78.21±23.64min。

3 讨论

清创缝合术是皮肤开放伤的传统治疗方法,但是该技术术前需要局部麻醉,存在局麻不良反应的风险;术中操作耗时,缝合等有创操作会造成新的损伤,打结过紧会致使循环不良的创缘发生坏死;术后由于线头反应,容易残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对于儿童,由于其哭闹往往不能配合操作,而随着患者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清创缝合术逐步被组织胶水粘合术代替。虽然组织胶水粘合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但是其伤口有一定要求,并不是所有伤口都适用于该技术,我科今年共实施操作2073例次,总结伤口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操作注意事项如下。

3.1 伤口流行病学特点

3.1.1 伤口情况:(1)患者年龄小:12岁以下患者1231例,占全部患者的60.34%,提示儿童容易受到各种意外伤害,特别是摔倒、撞击等所致的面颌开放伤多见。同时由于儿童不能配合清创缝合术、家长对瘢痕要求高等原因,绝大多数的伤口都实施了组织胶水粘合术;(2)锐性伤多,伤口不深大,污染轻:锐性伤共计1043处,占全部伤口的50.31%,伤口平均长度3.85cm,宽度0.42cm,深度0.97cm,轻度污染伤口1679处,占80.99%,提示光滑、平整、缩窄、污染小的锐性开放伤仍然是组织胶水粘合术的最佳适应症;(3)颌面颈部伤口多见:共计676例(33.14%)686处(33.09%),主要和患者及家属注重外观,对头面颈等外露部位的伤口预后要求较高所致,多选择组织胶水粘合术;

3.1.2 治疗情况:(1)出血少:50.27%的伤口在操作前已无活动性出血,这与伤口表浅及患者的压迫止血有关;(2)单纯粘合多:71.01%的伤口采用直接组织胶水粘合,可辅以外贴胶布抵抗伤口张力;(3)抗生素使用率低:全部患者中仅102例(5.00%)使用了抗生素,这与受伤时间短和伤口污染程度轻有关,同时组织胶水自身具有一定抗菌性也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5];(4)伤口Ⅰ期和甲等愈合多,感染率低:虽然所有伤口都应归类于Ⅱ类伤口,但是共有2010处(96.96 %)伤口取得了Ⅰ期和甲等愈合,仅有1例(0.05%)伤口发生感染,和国外文献报道接近[6]。

3.2 术后并发症

3.2.1 伤口并发症:(1)并发症发生率低:2073处伤口仅10处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48%;其中主要是伤口裂开,裂开部位主要为为关节部位3例和下肢2例,提示张力大(额、眉弓外侧、眉间、鼻根、鼻唇沟),易摩擦(足底),活动多(关节、嘴角),易浸湿(内外眦、上下唇、发迹线)的部位应格外注意术后的护理,早期制动,避免伤口裂开;(2)后期处理:不全裂开者可再次行组织胶水粘合术,而完全裂开者应行清创缝合术,有效避免伤口再次和反复裂开。

3.2.2 并发症原因:(1)依从性差:伤口不全裂开2例,均是由于患儿和家属不能配合和执行术后医嘱造成;(2)伤口评估不全:伤口完全裂开5例,伤口均位于关节或活动部位,伤口长度>10cm,深度>2cm,术后48~72h发生伤口完全裂开;(3)操作技术欠缺:头皮裂伤皮下血肿2例,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分别于24h和72h再发出血;(4)抗感染不力:伤口感染1例,是由于伤口污染重,术后未加强抗感染治疗引起。

3.3 治疗注意事项

3.3.1 术前注意事项:主要是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接受能力、医嘱依从性等,特别是根据伤口特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1)严格掌握组织胶水粘合术适应症,新鲜、整齐、张力小、污染轻的伤口是其绝对适应症[7]。避免应用于四肢,尤其是关节附近活动较多、张力较大部位的伤口;(2)对于超过3 cm的伤口应考虑采取内缝外粘的方法;(3)对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应反复叮嘱,巩固术后医嘱的执行力。

3.3.2 术中注意事项:主要是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8]。(1)对于张力较大的伤口,应缝合皮下组织,对齐皮肤后再使用组织胶水;(2)修剪创缘,使之平整,避免皮缘形成组织胶水凝块,影响稳定性;(3)涂抹范围达伤口边缘0.5 cm即可,无需多层加固,过多过厚会导致保护膜硬化卷边;(4)避免组织胶水进入伤口内,影响组织愈合,导致伤口裂开;(5)由于组织胶水无法达到类似线结的压迫止血效果,因此伤口应彻底止血。尤其是头皮血供丰富,应仔细止血;(6)污染重的伤口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3.3.3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出院后未落实术后医嘱,会加大伤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导致伤口裂开、积血、感染,手术失败[9]。因此术后应强化的术后医嘱的落实及巩固卫生宣教,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注意:(1)保持伤口干燥,遇水会导致保护膜过早脱落;(2)避免摩擦、碰撞和拉扯伤口,减少伤口裂开的发生率;(3)勿撕开表面的胶水保护膜,应待其自然脱落;(4)遵嘱定期来院复查伤口,了解愈合情况。

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和疗效验证,Histoacryl(蓝灵)组织胶水粘合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无需麻醉、无需拆线、并发症少、伤口瘢痕小、患者痛苦小、综合费用低、护理简单的优秀技术。但是我们应严格掌握组织胶水粘合术的适应症,术中规范无菌操作[10],术后加强卫生宣教,进一步降低并发症,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anders D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tissue glue versus absorbable sutures for mesh fixation in local anaesthetic Lichtenstein hernia repair[J]. Br J Surg,2011,98(12): 1245-1251.

[2] 范平,周忠艳. 应用Histoacryl 组织胶水闭合皮肤伤口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8,23(22):38-39.

[3] 李强,黄婉琳,房洁渝. 组织胶水与可吸收缝线在手术伤口愈合的应用比较[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7):5205-5206.

[4]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2.

[5] Wilkinson JN,Chikhani M,Mortimer K.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Histoacryl skin adhesive[J]. Anaesthesia,2008,63(12):1382-1384.

[6] Eymann R,Kiefer M. Glue instead of stitches:a minor change of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with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shunt infection rate[J]. Acta Neurochir Suppl,2010,106:87-89.

[7] Chow A,Marshall H,Zacharakis E. Use of tissue glue for surgical incision closu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J Am Coll Surg,2010,211(1):114-125

[8] 江敏,余萍丽,胡友珍. 组织胶水治疗皮肤裂伤的医护配合[J]. 护理研究,2010,24(10):2595-2596.

[9] 张冬林,胡友珍,黄素芳. 皮肤裂伤患者组织胶水粘合术并发症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11,26(18):34-35.

[10] 周玲,霍云燕,陈远朝. 外科开放伤口医院感染干预措施[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291-292.

上一篇: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发电厂高压电动给水泵振动的原因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