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2-03-07 05:42:04

浅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浅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1998年版)。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其中中国历史由于其发展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自然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为了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有必要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一方面向中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使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历史环境下进行的,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任何从事文化教育的人,又都是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族文化的生命机体,他自身也割断不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脐带。对于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认识社会、取得经验主要靠学习,靠接受学校里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教育。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想摆脱这传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教学容量大,政治、文学、哲学、经济、法律、艺术、军事以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都要描述。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可集中从物质、制度、精神的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物质文化方面:我国在二十世纪以前,其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制度文化方面:由于封建社会历史长、体制健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维护和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天下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在精神文化方面:从春秋战国始,人文科学思想就比较成熟,这种思想一直保持连续性发展并体现出重政治、重人伦道德的特点。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儒家思想又沿着天人感应目的论发展。但儒家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探求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成为统治思想。

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

要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家理想人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特点:修身治国、重义轻利、克己奉公、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着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以说明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

史知识不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不能准确地形成和判断当时的历史观,当时的历史观同样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所以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观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核心,反之就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又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更能理解这一时期历史观形成的条件和意义。从学习思维上说,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往往能唤醒学生对于历史的好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不管这种评论对与错,都与学生本身的世界观形成了对照和冲突。把历史还原为历史,把文化还原为文化,把历史文化与学生自我的世界观相互作用,就能发现,历史并不是古老的,古老的并不一定是历史。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来看,过去的历史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的形成,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的积累,更通过思维的训练和历史观的培养,达到了对自我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除了授知也要授智,这个智是智力的智,更是智慧的智。

总之,历史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及衍生出来的民族性,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进程将不断得到加强,而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

上一篇:试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 下一篇:婉约与沉郁 秦观词风格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