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行为的“淡化处理”

时间:2022-03-07 01:25:17

一位母亲在听完我的家庭教育讲座后,当着许多家长的面,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4岁的儿子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常常在朋友面前玩荆鸸鸡。我越是批评他,他越玩得起劲,我该怎么办?”

“孩子玩人家的小吗?”

“不,只玩自己的。”

“没有玩人家的小,没有妨碍他人的生活,让他玩自己的又有什么关系?”

一阵笑声响起,幽默的回答使家长们明白,那些曾使人担忧的孩子的“性问题”也许并不是问题,而是杞人忧天。

另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5岁的女儿时,看到可爱的女儿正被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抱着亲嘴,“你这个小流氓”母亲立刻像狮子―样地冲过去,揪起男孩的耳朵,拉他到老师那儿去评理。

“老师,你管不管?这个色狼对我女儿耍流氓!”老师迫于家长的压力,连忙召集全班小朋友开会,对其“流氓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警告全班:这种事不许再发生,否则……

结果会怎样?肯定地说,那样“兴师动众”并不能使母亲找回“尊严”。

孩子的“性游戏”与成人的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也许仅仅是―种模仿,或是模仿影视人物,甚至是模仿父母和老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传播媒介的耳濡目染,亲吻等行为已不再被认为是罪恶,孩子们的这种游戏方式并不是“令人揪心”的,睦行为,更不是“流氓行为”或“色狼行为”。

“兴师动众”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不是警告,而是对错误行为的“表扬”。孩子的“偶然行为”能得到如此的“重视”,他会有多高兴错误的“强化”会给他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后谁要不理我,我就和她亲嘴:”旁观的小朋友也会高度关注这种行为,要么觉得“挺刺激”,要么觉得“太丑恶”,而这两种观念都不利于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结果。

父母该怎样处理孩子的这类问题呢?心理学家的建议是:

1.采取“消退转移法”。撤除错误的“强化”因素,转移活动目标,使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不能巩固,并迅速消退。如看到孩子“亲嘴”后,不要急于干预,可在一旁呼唤女儿回家,转移孩子们溺硪活动目标,此时孩刊¨自然会终止游戏。待回家后,可询问女儿对游戏的兴趣与感受,鼓励口大家―起玩耍,在“不经意”的交谈中实施指导。如果觉得孩子的行为确实“离谱”,也要私下与老师商议解决办法,不能给老师加不明智的压力。

2.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对行为“出格”的孩子,让他暂时离开这种行动发生的环境,将其与“阳性刺激物”隔离,以纠正不良行为。如在孩子玩小或“亲嘴”时,让他单独呆在房间里,暂时剥夺他的自由活动,促使其认识行为的错误。孩子会体会到游戏应讲究规则,“出格”的行为会“关禁闭”、受老师批评,而不是建立错误的条件反射。暂时隔离法在实施前一般要先提出警告,无效后再实行隔离,隔离的环境要适宜、安全,不能有孩子喜爱的玩期口刺激物,否则达不到隔离干预的效果。

最后一点更为重要,父母要学习有关家庭保健知识,注意自身的行为示范,帮孩子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和影视节目,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是一种艺术 下一篇:有关阅读的Q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