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研究

时间:2022-03-06 08:13:28

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研究

〔摘要〕旨在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方法。[方法/过程]阐述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基于专利视角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势,从技术活跃度、技术价值度、技术集中度、技术潜力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等6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竞争力测度的专利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倒置树形”结构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结果/结论]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科学合理地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技术竞争力;专利指标;评价框架;指标体系;竞争力评价;企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0.004

〔中图分类号〕G25025;G2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0-0022-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paper is to discuss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Method/process]The paper elaborated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n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established patent index system from six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activity,technology value,technology concentration,technology cooperation,technology potentiality and technology advantage,and presented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with inverted tree-like structure.[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enriched the theory research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and had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patent index;evaluation framework;index system;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enterprise

1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技术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开展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为企业在研发规划、企业并购、市场预测和无形资产评估等方面,对企业技术竞争力水平进行科学、准确、可靠地测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已有的关于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主要归纳为基于技术投入产出的视角和基于专利的视角。梁莱歆、周寄中、李显君等学者主要从企业技术活动的投入产出层面研究企业研发资源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其细化指标主要包括R&D经费、R&D人员、专利、新产品及其相关指标等技术投入产出的内容;谢新洲等[4]除了探讨科技人员比例及学历构成、创新投入产出情况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影响之外,还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创新环境和支撑条件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以周磊、钱良春、朱相丽、李姝影等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直接利用专利指标来表征企业技术竞争力,具体可总结为单指标评价法[5-6]、多指标评价法专利组合分析评价法-13]。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尝试从推拉模型及人类技术共生模型的新颖与独特的视角来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4]。

总体来看,现有的评价方法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问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于技术投入产出视角评价的指标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创新环境、政府支持、创新文化和企业战略等偏向定性的、不易获取的指标。基于专利视角的评价则是直接利用专利数量和质量等指标进行简单统计分析,采用的如专利实施率、专利引证及其衍生指标等的数据难以获取,不具可操作性;或是停留于对Holger Ernst提出的专利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但该组指标应用在国内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时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鉴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基于专利指标的“倒置树形”结构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从技术活跃度、技术价值度、技术集中度、技术潜力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等6个维度,多方位地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技术创新和战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概念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已有一些探讨与研究,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分为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两种。

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技术竞争力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是企业有效整合、运用资源,从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谢新洲等[4]认为它是企业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够在技术上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源于企业内在的技术创新能力;谢言等[5]认为它是企业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细化为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和技术独占能力;曾繁华等[6]认为它是技术创新竞争力、技术垄断竞争力和技术利用竞争力相统一及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合力。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内部的资产积累,尤其是拥有的包括R&D经费、R&D人员及专利等技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效率,是形成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主要来源]。

由于企业本身就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没有资源,企业能力失去发挥的基础;缺少能力,企业资源无法自动形成竞争力。即,资源与能力并不是割裂开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技术竞争力是指企业充分运用内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尤其是自身拥有的具备稀缺性、异质性、难以替代性的技术资产,以持续向市场提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并长期从中获益的能力。

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特征

虽然学术界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综合来看,企业技术竞争力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内在性

即企业技术竞争力主要由企业的内在因素所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竞争力最重要的部分内容[3-4]。然而知识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持有一定知识存量资源及增量资源的前提下所体现出的能力。因此也就是说,企业技术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技术知识的累积。由上述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内涵也可以看出,技术竞争力内在于企业,是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技术资源,实现产品或工艺的突破性创新,进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从市场上获益的能力。此外,内在性还表明了外部资源或环境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影响需要通过企业内在因素才能产生作用。

发展性

即企业技术竞争力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当今技术快速革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技术竞争力的状况并不代表着企业将来能够一直维持这种竞争状态。因此,企业必须及时地把握和了解自身技术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和调整资源配置,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培育技术竞争力,才能保持持久的技术竞争力,进而才能够在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才能使占据的竞争优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

协同性

自主研发和外部技术获取是当前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两种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协同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已很难胜任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和获得所需的全部资源,而必须与协同链上的合作伙伴及时、有效地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8]。技术整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企业有能力并有效实施技术整合是判断其技术竞争力的重要依据[9-20]。同时,企业之间频繁密切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网络,有利于企业间技术知识的碰撞、整合、扩散与转移,促进集成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实现;有利于企业有效协同外部技术资源,并将外部信息、知识内部化,进一步活化内部资源,从而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因此,开展合作研发与技术整合的协同知识创新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即协同性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4相对性

企业技术竞争力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才有意义,也只有通过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才能体现出来。没有竞争,或没有竞争对手便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力。因此,企业技术竞争力是一种相对概念,不分析竞争对手而单纯地从企业内部研究一个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相对性还表现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技术竞争力水平各不相同;或企业整体技术竞争力虽弱,但也可能在某些细分技术领域表现出较强竞争力。

3专利与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

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资源是形成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基础。专利作为企业研发活动的产出和产品生产的输入,是最重要的技术载体,也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资源。目前,已有学者尝试从专利角度探讨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评价,利用专利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表现出了特有的优势。

专利数据具有的独特性质可以满足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对数据源的需求技术资源属于高度知识密集型的无形资产,专业性极强,一般难以完全编码化[21];一般采用的R&D投入、人力资源状况、新产品等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不易获取和建立统一标准。与其他数据相比,专利数据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公开透明、易于获得,市场丰富的专业专利数据库资源也大大增加了其可获取性;②内容翔实客观,包含技术、法律、市场等丰富信息,而且专利申请文献由专业的人同发明人共同完成,并经过专利局的严格审查,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③分类标准统一、格式规范化,便于检索、查阅及分析。因此,专利数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有效、最客观的衡量技术产出、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数据源,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用以分析和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

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从技术创新中获利,只有能够独占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取技术竞争力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通过法律的手段赋予专利权人在一定时期内的独占使用权,使专利权人可以实现对技术实施的垄断,以及确保独占技术扩散和转移的收益,从而形成技术竞争力。因此,专利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技术独占情况,利用专利资源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显得更直接、更有效[5]。

4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41评价内容的确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内在性、发展性、协同性和相对性等4个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专利指标与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技术活跃度、技术价值度、技术集中度、技术潜力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等6个维度构建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内容框架(见图1)。图1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内容框架

依据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内在性”特征,从技术活跃度、技术价值度、技术集中度3个维度,注重考察企业内部拥有的专利资源的累积及实力情况。其中,技术活跃度是从专利活动规模层面衡量企业技术竞争力,其是对企业开展新技术或新产品研发活动积极性的一种测度;技术价值度是从专利质量层面衡量专利技术对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程度;技术集中度表征的是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领域的集中化程度,也就是技术专业化程度。一般而言,技术专业化程度高,说明企业技术专注度高,较容易在特定或相近领域内累积技术知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

依据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发展性”、“协同性”、“相对性”特征,分别利用技术潜力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进一步深入评估企业专利资源的实力,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水平。技术潜力度表征的是企业的技术成长能力,即企业持续投入创新以扩大技术规模、壮大技术实力的潜在能力,其是企业保持持久技术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技术合作度考察的是企业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使用效率;技术优势度衡量的是企业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体现出的具有相对性的技术优势。

4专利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上述建立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内容框架基础上,按照专利测度指标体系应符合实际需求,以及兼顾系统性、可获性、可比性、实用性等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提出一套全面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水平的专利测度指标体系(见图),对评价内容作进一步量化。

4技术活跃度

专利数量可以反映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及其具备的研发实力,常见指标包括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但专利授权与否不只是取决于企业单方面的专利活动,还受诸多申请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且专利授权需要一图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专利测度指标体系

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指标时效性稍显不足。因此,笔者选取专利申请量作为企业技术活跃度的基础表征指标,能够更准确地测度企业研发活动的产出和谋求专利保护的意向。

为了便于后期的综合评价而不体现出指标的量纲,此处采用技术份额(基于专利申请)来表征企业的技术活跃度。其定义为,企业专利申请量与技术领域内所有竞争者专利申请量之和的比值[22]。

4技术价值度

目前在国内外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中,专利引证指标、专利维持指标和专利范围指标的研究比较深入,此外如发明专利比例、受让人数量、专利异议或诉讼情况等也常被学者提及或使用。鉴于专利质量主要取决于专利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专利质量指标设计应主要考虑专利的技术质量以及兼顾专利经济价值[24],笔者选取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率、专利有效率、平均专利寿命、平均技术范围5个指标来表征专利质量,进而反映出技术价值度。

(1)专利授权率。即专利授权量与专利申请量的比值。只有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的专利申请才能获得授权,因此专利授权率被广泛认为是衡量专利质量的基础指标之一[25]。授权专利包括法律状态为授权、届满和终止的专利。

(2)发明专利率。相比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还必须要通过实质审查程序才能获得授权,而许多专利申请可能在实审阶段被驳回,无法获得专利保护。因此,发明专利申请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程度更高。发明专利在企业所有专利申请中所占的比例,即发明专利率,也是表征企业专利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专利有效率。又称专利存活率,是指专利有效量与专利授权量的比值。从经济角度出发,只有当专利权带来的预期收益(由专利质量决定)高于专利年费时,专利权人才会继续缴纳专利年费以维持专利权;授权专利也可能因为未满足专利三性要求而被无效导致专利权的终止[26]。因此,专利有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利的重要性和技术水平。

(4)平均专利寿命。专利寿命又称专利维持时间,是指专利授权后保持有效性的时间期限。学术界从专利寿命角度评价专利质量已取得许多成果。由于维持专利效力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维持时间越长,费用越高,因此专利寿命指标可以体现专利的经济价值,进而反映专利质量。尤其是较长的维持时间更能体现出专利的创新水平和技术先进性。本文采用平均专利寿命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情况,即企业授权专利的维持时间之和与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值。

(5)平均技术范围。技术覆盖范围是指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技术的复杂性。Lerner提出用专利说明书中的前四位国际专利分类号的个数来表征这一指标[27],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一件专利涉及的IPC分类数量越多,表明其所代表的技术越复杂,专利质量就越高。因此,拥有技术覆盖范围大的专利越多,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为便于计算,本文采用平均技术范围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情况,即企业所有专利的总IPC数量与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

4技术集中度

钱良春构建了基于IPC分类号的技术专业化指数模型,以用于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但该指标依赖于专利引文数据,实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CRn指标从中宏观层面对区域或行业的专利集中度进行测度[28]。本文借鉴CRn指标的含义,定义技术专业化指数为,企业专利申请中依据IPC分类排名靠前的n个技术类别的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其中,排名所依据的IPC分类级别的选择与该企业所处行业的总体情况有关,对技术交叉性较强的行业选择较高的IPC分类级别;对技术领域较窄的行业,则选择较低的IPC分类级别。具体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Xi表示依据IPC分类排名第i位的技术分支的专利申请量,N表示企业专利申请中的所有的IPC分类个数。

44技术潜力度

专利增长率又称专利成长指数,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一段时间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变化快慢情况[8,25],本文借以表征企业的技术成长能力。具体计算公式为:

专利增长率=(近期专利量-前期专利量)/前期专利量×100%(2)

其中,专利量是指企业专利申请量;时间跨度的长短依赖于分析目的和技术革新周期,不同行业对应的技术变革周期不同,一般在2~5年。

45技术合作度

采用专利合作强度和科研密度两个专利指标来表征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1)专利合作强度。即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联合研发的专利申请量与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专利合作强度指数越大,说明企业对外的技术合作能力越强。

(2)科研密度。即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而共同申请的专利数量与企业合作研发申请的专利总数的比值[25]。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时下学术界研究的理论热点和政府关注的重点[8]。科研密度越高,说明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越强,技术竞争力相对越强。

46技术优势度

企业技术竞争力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本文采用相对技术份额和相对技术优势两个指标加以表征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

(1)相对技术份额(基于专利申请)。定义为,企业专利申请量与同一技术领域内最多产的竞争性企业专利申请量的比值,反映出企业与领域标杆企业的技术差距[22]。

(2)相对技术优势(RTA)。该指标由Schmoch教授于1995年提出,用于衡量企业在不同技术领域的相对专利强度和技术比较优势,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应用[29]。本文对 指标进行改进,实际算法是以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下某一技术类别的专利申请量占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与所有竞争者在该技术类别的专利申请量占该技术领域所有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值来考察企业在某一技术类别的相对技术能力,进而对企业所有技术类别取均值即代表了企业整体的相对技术能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人总数,M表示某个企业i所涉及的细分技术领域数量。RTA的值越大,表示在该企业的相对技术能力越强。

5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设计

为了直观体现出专利测度指标数据如何运用于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笔者在此采用“倒置树形”结构设计了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见图3),评价结果由技术竞争位势和技术竞争实力两个方面综合体现。图3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

评价框架由4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即末端的专利指标层,可看作树形结构的叶子节点;第二层级是由6个评价内容构成的子指标层;第三层级是由第二层级指标分析而来的结果,可在广义上视为最后评价结果的子指标层;第四层级为树形结构的根节点,即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结果。

整个评价过程从最底层的叶子节点开始,由下及上逐层进行,具体过程如下:①通过专利计量法获得末端专利测度指标的评价值,这一层级指标的评价是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基础及关键环节,关系着整个评价的科学客观性;②对技术活跃度、技术集中度、技术潜力度等直接以构成的单个专利测度指标进行表征,对技术价值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等由多个专利测度指标构成的评价内容指标,通过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其评价值;③对技术竞争位势由技术活跃度和技术价值度两个指标通过专利组合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而得其评价结果,对技术竞争实力由下一层级的4个评价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其评价值;④最后评价结果由技术竞争位势和技术竞争实力两个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共同表征。

51技术竞争位势分析

位势差异是指从一个既定角度对比两个不同对象所表现出的彼此之间的差别,当双方存在竞争关系时,随即转化为竞争优势或劣势[30]。竞争位势理论对企业发展定位以及竞争力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31]。因此,本文技术竞争位势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客观地揭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表现出的技术实力差别及各自所处的竞争地位。

专利组合分析法中公司层面的分析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判断企业研发水平和技术实力情况,以及判别技术领域的竞争格局和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2,32]。本文对原有的公司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稍作改进,分别以技术活跃度和技术价值度为横、纵坐标轴,并以研究样本相对应的平均值为区分点划分象限,构建了企业技术竞争位势分析模型(见图4)。

二维结构矩阵将企业所处的竞争位置划分为4种类型,代表了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劣势。①技术领先地位,说明企业研发活动很活跃,技术价值也很高,拥有同行业领先技术水平;②潜在竞争地位,说明企业整体研发活动不是太频繁,但技术价值较高,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力;③技术落后地位,说明企业无论研发活动积极性还是技术价值都不高,技术竞争力薄弱;④研发活跃地位,说明企业研发活动积极,但技术价值不高,整体技术竞争力不强。

5技术竞争实力分析

技术竞争位势大致反映了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整体情况,但不足以全面体现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真实水平。为此,笔者通过技术竞争实力分析,利用技术集中度、技术潜力度、技术合作度、技术优势度,进一步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进行补充与完善。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技术竞争实力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技术竞争位势同时也是对企业技术竞争实力的一种表征与评价,二者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完整框架。

由于专利指标基本上都是定量指标,模糊性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比较小。因此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实力进行比较研究。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Wi表示第i项指标的权重,假设各项指标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影响相同,此处采用同等的权重值;Pi表示第i项指标的评价值。

式中Xi为第i项指标的实际值,xi为第i项指标的基准值(基准值为研究样本的平均值)。当竞争中的企业处于同一竞争地位时,综合评价值q越大,表明企业技术竞争力就越强[33]。

6结论

本文探讨了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初步构建了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专利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框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的理论研究,而且对科学合理地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专利测度指标体系,对选取的专利指标的效度进行验证和分析,并尝试探讨提出的6个评价维度对企业技术竞争力影响的差异,进而调整和完善评价的分析框架以及采取的评价方法。此外,还将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梁莱歆,张永榜.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5,26(1):19-23.

[2]周寄中,蔡文东,黄宁燕.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四项指标[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26-30.

[3]李显君,谢南香,徐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125-134.

[4]谢新洲,王世雯,肖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4):25-29.

[5]周磊,杨威.基于专利引用的企业技术竞争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3):42-48.

[6]刘爱东,刘亚伟.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与R&D投入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67-69.

钱良春,汪雪锋,黄颖,等.基于技术专业化指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7):84-88.

[8]韩红旗,桂婕,徐硕,等.基于专利文本数据的技术实力评价方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66-71.

[9]HUANG M H,SUNG H Y,WANG C C,et al.Exploring paten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of universities,industries,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J].Scientometrics,2013,96(1):11-26.

上一篇:生态型人工鱼礁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PLC在油船辅锅炉水位―蒸汽的自动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