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与给之间

时间:2022-03-06 06:12:22

“要”,也许只是“伸手之劳”,而“给”,却可能是“一生之苦”。在“要”与“给”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人生差距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随之也出现了一群“新新人类”――“啃老族”。他们大多数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然而因为他们的懒惰,整天无所事事,只能靠父母度日。

在《华西都市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故事:某学生十年间参加数次高考,并非屡试不第,却是因为他迷恋网络而被学校退学。网瘾战胜了它的理智,他荒废学业,想方设法地去网吧玩游戏,并伸手向父母要上网的钱。他有一句口头禅:“我要什么,你们给就是了,其他话少说。”

我不禁要问:这样的“要”,令他安心吗?这样的“要”。不令他羞愧吗?这样的“要”,给他人生铺下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这样的“要”,是人性贪婪的一面:这样的“要”。是自大者惟我独尊的表现;这样的“要”,是贪得无厌者鲜明的写照。

而在“给”的后面,又藏着什么呢?

关山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地区,大山阻隔了这一带孩子求学的愿望。查必祥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他好不容易读完初中,就因为家里穷而辍学在家种地。尽管如此,他还是成为了这一带唯一的一个“文化人”。他的女儿查连敏七岁了,已是入学的年龄,可惜没办法送她去上学。他十分着急:自己便是尝尽了文化不高的苦头,不能让女儿重蹈覆辙。突然他萌发了一个想法――自己办学。说干就干,猪圈成了临时课堂,在这里,他把女儿与十多名孩子送出大山。可这时,猪圈已是摇摇欲坠,他又自己盖起了房子,继续为其他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就这样年复一年,粉笔染白了他的双鬓,他又唤回了在外工作的女儿,女儿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教育孩子的担子。她,成为了孩子们的“母亲”,在孩子们呼唤“妈妈”的那一刻,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查连敏把她十五年的青春岁月献给山里的孩子,托起了他们金色的希望。

原来,“给”能换来真诚的心,感激与更多的“给”。“给”是艰辛的,但是那些给予的人,他们痛并快乐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的是爱与温暖,同样会得到爱与他人的尊重。

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高尔基说:“给予比索取更快乐。”

辛勤的耕耘必然换来丰硕的果实,奉献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给”与“要”不只是一字之差,它们之间体现出人生价值观与境界的不同。现实生活中的你。会选择“要”还是“给”呢?

赏评

在“要”与“给”之间,很明显作者是褒扬“给”的奉献精神,贬低“要”那种完全索取的态度。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子说明“要”与“给”之间存在的人生价值与境界。看完之后。你会一目了然,无端的索取是错误的,而给予是一种美德,给予得越多,收获得也越多。

上一篇:给精卫的一封信 下一篇:只要坐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