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时间:2022-03-05 02:12:32

对完善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摘要:文章提出品质经济概念,总结其特点、意义及与微笑型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成都市资源优势,提出成都市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即发展品质经济;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审视“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并对完善规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品质经济;规划;资源优势

一、基本观点

(一)品质经济的定义

品质经济是指适应人们食饮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实现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中更健康、和谐、愉悦生活的经济形态。通过文化传媒、体育等渠道建立的人与人交流、健身强体等方式也是品质生活方式,这种品质生活方式,更偏向于心灵沟通和健康快乐。本文强调的品质经济,偏重于从人与自然交流,或基于自然的平台进行的人与人的交流及健康快乐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本判断

发达国家已整体进入品质时代,具体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对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的要求高;热爱体育,群众体育普及;热爱各种形式户外旅行。供给方式:农业科技发达,支撑物种开发、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文体业发达、娱乐方式样化;互联网业发达;心理咨询业发达等。而中国城市不同程度走进品质生活时代且有各具特色。因此,中国城乡经济中的农村经济发展应顺应品质经济时代潮流,抓住时代机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这既有发展前景,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

(三)社会经济意义

品质经济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经济。非农的两头高的经济是从供给角度中的产业属性和产业链的环节角度看社会生产现象,形成的提法。假设成都市未来实现微笑曲线,从初次分配角度看,受益的主要是高端科技与服务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而普通劳动者并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微笑经济”,以获得微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品质经济才能通过服务分享微笑经济直接受益者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样,在人力资源溢出的趋势下,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品质生活的泛化而找到其发挥能量的市场。因此,从社会福利广泛分享的社会诉求来看,品质经济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

(四)品质经济的特点

一是发展条件是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绿色生活的文化在大众中普及,交通与信息网络发达,有消费者认可的开发资源及配套的服务管理方式与水平,有适合消费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选择空间。二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经济,也就是自然资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可被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的经济。三是通过文化发掘使自然资源增殖或通过创意投资、美化自然就可使资源点石成金的经济。四是普通劳动者可以迅速适应的经济。五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及技能的经济。六是物种资源充分发挥潜能的经济。

二、成都市发展品质经济的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精华浓缩。即地貌与气候在小区域的多样性,为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有发达的文化与产业支撑。成都市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及周边不但有历史积淀的深厚、独特的文化,还有敢消费、会消费、爱消费的区域民俗文化,并养壮了发达、有竞争优势的餐饮产业及文化。

第三,城乡统筹改革先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六年改革中,进行的农村产权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为新型经济发展、新市场繁荣、新城镇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超前的有效的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成都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

成都市应根据品质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自身优势,以农业科技优势和引领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为责任,在一区一主业的主导下,把成都平原建设成为土特农产品、畜牧、家禽、鱼类产品的生产基地,装点现代城市的花卉苗木的生产研发基地,涉农旅游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区域,自然资源增殖服务业(山区、部分自然条件好的农区的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的区域,高级稻米与油菜生产的基地。总之,是满足城镇居民多种现代、绿色需求的经济发展区。

三、成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一)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生产与分配适当结合的规划

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而言,此前,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制订规划主要是“生产性”的规划。现阶段,我国强调发展与和谐并重,因此,规划应是“生产性”、“分配性”内容都有所反映,从而体现产业、经济发展是手段,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对成都市总体规划及子规划学习考察中感受到,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在总体规划的“十二字方针”中体现的比较明确,但在展开中体现的不充分,而相关的子规划中体现的更不明显。如果就业与收入仅仅被视为是社会指标,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制订,它最终也应分解到产业上来,因此,产业部门不直接定出这些指标,落实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就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农委虽然在实践中广泛地实践着品质经济,但没有理论抽象出品质经济内核

第一,从子规划与总规划及其他子规划的关系看,该规划如其他规划一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首先,“全域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全域成都”规划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社会发展规划。应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可能,明确制订未来农村人口须转变社会身份的规划,并制订城镇与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非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投资等规划,才能相互适应。其次,该规划就是一个目标、方向、原则的制订与说明,而对实现目标的投资、土地流转规模、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劳动者培训等没有配套规划,内容不充分。

第二,对品质时代的预见性不够,对未来可能出现一些产业,没有在规划中提出设想性内容,或数据订的可能偏保守。就前者而言,从规划的各类产业数据可见,规划是对现实的延续,这就把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排除在外,如基于品质经济的视角,未来的居民对“土”猪、“土”禽、竹笋等真正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可能会快速增长,而成都的三圈层农区又具有发展这些产业的条件,但在规划中有所述及,但不系统,如对生态养殖区及工业式规模养殖区缺乏规划;对土鸡提出了发展的鸡名与区域,但对鸭、鹅、兔、野味等没有规划;对农业劳动者没有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规划。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人数、休闲观光实现接待人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这三个指标分2015年、2020年提出的规划数据,2015数据肯定更“准确”,而2020年的数据可能比较保守。因为,国家未来十年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幅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应地,品质生活将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中展开,以上三个指标都可能进入快速增长期。

四、推动成都市品质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品质经济的视角,全面审视修订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要制订出能有效推动品质经济在成都全面、有序展开的规划。规划是一个系统,由核心规划与子规划体系构成。核心规划是人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规划,逻辑递推出成都市的功能区发展规划,进而延伸出城镇与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其中,最重要且有新意的是体现品质经济的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服务增殖业等)的发展规划,终端就是政府与民间的投资规划、就业培训与社会保障规划、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规划等。联系成都自然与历史形成的资源优势,笔者建议,沿山、沿水、沿路,充分发掘自然与文化的资源,全力打造农业旅游服务区;同样,依靠资源,引入房地产等服务业,促使资源增殖的品质生活休闲服务区在更广阔区域的分布。

(二)以完善政策为保障,推动品质产业与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

这一政策的取向就是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推动农村土地要素高效流转,支撑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派生的观光业、休闲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全面联动;配套解决农民进城务工的廉租房问题,保障劳动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善政府向农区公共投资及鼓励民间向农区品质产业投资政策,刺激各类投资为品质经济的形成、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三)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

政府应紧紧围绕三、二圈层打造“品质生活休闲区――真正的生态土特产区、绿色生活区、乡村文化创意区”的大目标进行规划及加大投资。进而打通城市与农村互动的通道,实现两个市场的无缝对接。在这里强调一点,所谓战略转移是指,政府投资的占比应有较大变化,以引导社会投资向三、二圈层集中,消化成都市过高的居民存款,疏通富裕社会资本投资渠道,建立全新的品质经济。

(四)政府应加快市场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市场监管的效率,维护品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政府鼓励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政府把可商业化的大项目与有关公共设施的投入招标捆绑,同时,政府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及信贷担保等优惠,吸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二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并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市场化进程。如政府可以在农产品基地建立政府出资并管理的农民低缴费的多功能仓储设施,同时,在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中心,慰平农业供求的季节冲击,减少农民的现实损失,增强农民创新的信心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进而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推动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区域产业、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增加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渠道和空间。

(五)政府应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

品质时代的生活需求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高度和谐的统一,为未来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也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永恒的动力,特别是为高附加值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对进一步美化成都山水,以增加其旅游业及农业(林业)服务业资源品位及吸引力的具体措施中,在品质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就创意出“泼墨山河”的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能,发挥人的文化创意能动性,仅用不同颜色的树种,就可生态重染山河。这使林农从种树的低附加值的瓶颈中跳出,仅因文化助力,就可让林产增殖。如何防范物种移植中的侵入问题,又如何陪育出新树种等等问题,就要求政府调查山水资源,制定美化山水规划,林业科研、畜牧业科研等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品质经济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

(六)政府应全方位为品质生活方式造势,以消费需求的扩张刺激品质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有舆论宣传的制度优势,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工具,调动全社会的科研与宣传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的宣传推广活动,是推广普及品质生活方式的必要行为。英国的宫廷生活方式从贵族流向民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时尚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推介品质生活的方式与资源,扩大品质生活市场信息的范围和提高舆论导向的效率。这方面,四川省的电视媒体已做得很好,遗憾的是成都市真正的品质资源还不够。

五、对农委完善“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第一,旗帜鲜明,以品质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丰富、完善已编制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基本原则是“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一区一主业的选择中创核心竞争力;在规模中要效益,在生态中找品质,在复合中寻共赢。”

第二,重在落实,对自身配套与部门衔接的规划反复沟通、完善。

第三,加强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社会宣传。主要就是舆论导向、资源与市场信息,推动品质经济早日落户成都。

参考文献:

刘泽仁,张华,刘容.从品质经济视角审视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本文属西华大学“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ZD0901-09-1)。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上一篇: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对江苏徐州农村中村委会\村官债务增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