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

时间:2022-03-05 11:24:43

从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看汉英句法差异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换言之,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用毛荣贵先生的话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脊梁”。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换。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既存在共性,又体现特性。思维方式的共性为不同语言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各民族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基本上是一致或相似的,它们投向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在大脑中的意识世界的视野总有相叠的域界。”也就是说,各民族的语言虽不同,但都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推理、判断等思维规律来表达同一思维内容。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不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必然存在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性,构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造成了翻译的困难。因此,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能够更好地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进而更好地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有关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把中英思维方式和中英句法对比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入手,深入分析中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汉英句法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在翻译中转换思维方式,译出地道的作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悟性—理性思维与语义——语法型句式

受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悟”字,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涵的直觉洞察与领悟。所谓“悟”即“领悟”,凡事不直接言明,含蓄而不外露,言外有意。表现在句法上,汉语句子组合根据语义,以达意为主,句法功能呈隐性,是典型的意合型或语义型句式。具体来说,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根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中国人写文章讲求“形散而神不散”,具有“以意统形”之特点,就是语义型句式的集中体现。

而西方人则重视理性,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重视形式逻辑论证的理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表达自我时,注重语言结构及形式的缜密性。表现在句法上,英语句子结构多通过介词、连词、关系代词等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组织严谨、层次分明,句法功能呈显性,是典型的形合型或语法型句式。

汉语的语义型句子根据在语义,重内在的逻辑关系,而英语语法型句子的根据在语法,重外在的形式连接。因此,在英译汉时,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其功能、意义。而汉译英时,则先分析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以下暂举两例,旨在抛砖引玉。

1.It was an old woman,tall and shapely still,though withered by time,on whom his eyes fell when he stopped and turned.

译:他站住,转过身来,定睛一看,是个年迈的妇女,虽饱经风霜,却身材高挑,风韵犹存。

析:原文体现了西方人“以形显义”的句法特征。全句围绕“woman”一词,句子主干清晰(It was an old woman),其余部分做后置定语。句式形式结构完整,主次分明。而译文则摆脱了原文句法形式的限制,从意义出发,句子略显松散。

2.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会儿觉,就到了北京。

译: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1]

析:原文中没有出现主语,是汉语中典型的无主语句,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语义连贯的效果,增添了主语“we”。

二、本体—客体思维与人称——物称句式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在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中,人起主导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本体型思维方式。因此,中国人理解、描述客观事物时往往从自我出发,语言表述中表现出种种主体性特征。尤其是涉及到行为主体时,汉语常用人称即有生命的词或隐含人称做主语,多采用主动语态,即便使用被动语态,也往往表明动作的执行者。

而西方哲学强调物我二分,主客对立,以自然为本,强调客体意识。这种物本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以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中心的客体型思维方式。因此,西方人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常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常用抽象名词或其它无生命的物体做主语,用物称代替人称,以区分主体和客体,强调客观性,多采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必须转换思维方式,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调整句子的语态,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The problem of jet propulsion is known to have already been solved by scientist.

译:人们知道,科学家已经解决了喷气推进问题。

析:原文是典型的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增加了泛指人称“我们”,原句中的宾语“科学家”转换成译文的主语,实现了英语物称、被动句式向汉语人称主动句式的转换。

2.发怒之后,我不难过,也不后悔。

译:Neither sorrow nor regret followed my passionate outburst.

析:原文中主观人称“我”转换成译文中的客观物称“Neither sorrow nor regret”,很好地体现了本体思维向客体思维的转换。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研究 下一篇: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