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法 7期

时间:2022-03-05 10:03:05

写作有法 7期

我在这里不想谈论写作的大道理,它对教育教学的好处,我只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写作的作用如同房地产”。一是可以带动教师发展的“前端行业”,促使教师学习(学)、实践(做)、反思(问);二是可以推动教育发现的“设计开发”,促进教师仿造(我无我要)、改造(人有我优)、创造(人无我有)。下面具体谈谈我是怎样写文章的。

一、内容怎样选

(一)写作的选题应该盯在教育的烦恼处、钉在教育的苍白处、叮在教育的痛痒处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对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在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思考“对教育我们还能写什么”。例如在这些地方下笔可能会有文章可写:一是在教育还没有想通的地方,二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全的地方,三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对的地方,四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好的地方。

我至今出版了24本教育著作,其中许多选题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例如“盯在教育的烦恼处”的选题有《这样教书不累人》《教书没烦恼》等,“钉在教育的苍白处”的选题有《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教育中的“不一定”》《教育中的“不一般”》《教育中的“没想到”》等,“叮在教育的痛痒处”的选题有《不把学生教死》《把学生教聪明》等。

(二)除了自己去发现,孩子也会告诉你写什么

教育和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是:首先根据学生的学决定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最后回到学生的学评判教师教了什么和教得怎样。由此可见,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看学生的起始状态和终极状态,学生的情况决定着教学的走向。

写作同样如此,在行文过程中应该始终做到目中有人:一是文章的思想要以学生为根本,二是文章的语气要以学生为主语,三是文章的取材要以学生为视点。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切入点是教师的教,但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的价值取向。在写作时不妨多看看学生的反应、多听听学生的感受、多问问学生的意见,这是评判文章价值和文章质量的重要根据。

2.写作的素材取舍。来自学生那里的教学生成是很好的也是最多的写作资源,学生会为我们提供各种所需要的写作材料,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和加工。

3.写作的调查取样。要选择一些肯说实话的学生进行取样,否则可能会使文章失实。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学生,那就更容易听到真话。

(三)生活道理也可以作为你的教育理论,生活素材也可以作为你的教育素材

我们在选用教育理论的时候,脑海中跳出的是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的教育专业书籍中去翻阅。除此,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种理论方式,那就是用生活中的道理来解释和说明教育中的道理。

一是生活中的心理现象。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在教育中的反映,甚至恋爱学心理学也可以解释教育道理。例如恋爱中的“第一印象”可以给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理论基础,恋爱中的“喜新厌旧”可以给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提供理论基础,恋爱中的距离艺术可以给教育中的距离艺术提供借鉴。

二是生活中的事物形象。例如我们都喜欢用农业和工业来谈教育的培养问题,用园丁和花朵来谈师生的关系问题,用园丁和蜡烛来谈教师的定位问题,用一杯水和一桶水来谈教师的素养问题。

三是生活中的活动景象。例如开车对教育的启示、烹调对教育的启示、推销对教育的启示、游戏对教育的启示、旅行对教育的启示等。

所以,教师不仅仅只看教育书籍、教育杂志,还应该多看看生活书籍、生活杂志,例如《意林》《格言》《才智》等。看的是生活文章,想的是教育问题。

(四)寻找写作材料时,教师既要“眼明”,还要“手快”

一要眼明。教师要长有“三只眼”:一只欣赏的眼睛――发掘好的“优”思录;一只挑剔的眼睛――发现差的“忧”思录;一只创造的眼睛――发明新的“尤”思录。

二要手快。教师要学会“随记”:随时在备课笔记、听课笔记、手机短信中记录一点想法;教师还要学会“日记”:每天记录关于课例评析、案例分析、题例解析等方面的做法。

二、结构怎样搭

(一)论文的组装,可以是先“理”后“例”,也可以是先“例”后“理”

在素材的联系上,可以先“理”后“例”,由理论中的一点,寻找实例,然后配在一起组成论文,也可以先“例”后“理”,由一个实例出发,寻找理论,然后配在一起组成论文。

在素材的选取上,可以是几节课写出一篇论文,如同“聚变”,也可以是一节课写出几篇论文,如同“裂变”。后者难度要高一些。

(二)教学有同课异构,文章也可以有同题异构

一是相同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话题来写。例如我写的《教育:你的“莫扎特”在哪里?》和《老师啊,你拿什么“传染”给学生?》,同属教育随笔,谈的都是教育氛围的问题,但引入的方式不同。

二是相同的例子可以用不同的样子来写。例子可以采用直述形式,也可以采用转述形式,根据需要而定。

三是相同的体裁可以用不同的体例来写。分类标准不同,分段标题也就不同。

四是相同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思路来写。例如我写的《常态课,该是怎样一种课?》,从正面来谈课的问题,而另一篇《公开课,究竟为谁而教?》,则从反面来谈课的问题。

(三)好论文在“像”与“不像”之间

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教师首先要像教师,但不要太像教师”,做课的最高境界是“课首先要像课,但不要太像课”,做论文的最高境界是“论文首先要像论文,但不要太像论文”。

一是文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事例+教育案例、国外教育+国内教育、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随笔+论文、案例+随笔+论文等。

二是文章的格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演绎式,也可以是归纳式,还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例如我的著作《让孩子灵性成长》中的每篇文章的行文方式就综合了演绎式和归纳式,前半篇采用归纳式的写法来论“理”,后半篇采用演绎式的写法来理“论”,这样谈问题会更透彻。

三、语言怎样说

(一)“长篇”不一定是“大论”,“大论”不一定要“长篇”

文章不在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们应该学会见机行事,在不同形式的文体之间切换:“说一不二”的,就写散文;“拖三带四”的,就写论文;“说三道四”的,就写杂文。

文章切忌泛泛而谈,因为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做到言简意赅。宁可在一点上挖深,也不在一片上求全,要让文章具有深度,“微言”亦能说出“大义”来。

(二)文章不仅需要“健康”,也需要“健美”

好的教育教学文章不仅应该“有意义”,还应该“有意思”。因为你把文章写出来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能够与同行进行思想交流,为了能够吸引别人看,所以写作形式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文章内容上的有血有肉,让读者感到“赏心”,还要注意文章形式上的有声有色,让读者感到“悦目”。

换一句话说,文章不仅要追求“健康”,而且要追求“健美”。具体而言,文章的“健康”是指内容观点明确、思想正确;文章的“健美”是指形式上有漂亮的题目、整齐的标题、诗意的词语、自然的过渡、生动的案例、深刻的论述。

我在写作中,常用的语言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称。为什么这种对称性语言会让人看了很舒服?这好比生活中人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对称的,突然有一天有人穿了一件不对称的衣服,那无疑会倍受注目;而现在文章的语言基本上不对称,所以偶尔使用对称性语言就会引人注目。

例如我在《一生做好一件事:“磨”课》这篇教育随笔中就用了对称。首先是每一个标题是对称的:“功夫一:把课‘磨’得能离学生‘近’一点”;“功夫二:把课‘磨’得能与学生‘亲’一点”;功夫三:把课‘磨’得能让学生‘强’一点”;“功夫四:把课‘磨’得能使学生‘灵’一点”。其次是每一段落的大体布局是对称的,例如每一段的第一句话:第一段的第一句“学生就像‘逗号’,置于生活,来来往往不停留。学生是一个‘平凡人’。”第二段的第一句“学生就像‘叹号’,浸于情感,快快乐乐不烦恼。学生是一个‘有情人’。”再次是每一段落内部的具体语言表述有些也是对称的,例如“一堂课,就是一首‘情歌’,师生同唱一首歌;一堂课,又是一首‘情诗’,师生同吟一首诗。”“一堂课,就是一块‘试金石’,试出思维的广度;一堂课,又是一块‘磨刀石’,磨出思维的深度。”“一堂课,就是一座‘畅想屋’,天高任鸟飞;一堂课,又是一座‘点子库’,海阔凭鱼跃。”等。

二是比喻。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我写的教育教学文章:“你文章中引号特多!”是啊,引号所代表的意义之一是“比喻”,这在我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因为它有助于我把一些抽象的道理说明白。

例如我在《别让教学出现“裂痕”》这篇论文中,小标题就使用了比喻手法:知识的“孕育”需要“早期胎教”;知识的“生育”需要“自然分娩”;知识的“养育”需要“全面发展”。其实,如果不用比喻手法,而采用一般的理论术语,那么标题一谈的就是知识的孕育问题,标题二谈的就是知识的衔接问题,标题三谈的就是知识的拓展问题。然而,用了比喻手法,文章就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是引用。引用也让我的文章中引号特多,除了引用他人的话语、他人的案例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引用之外,我还引用一些歌词、诗词、语词到文章的写作中,给文章平添一些情趣。

1.引用“歌词”。我曾经用歌词作为文章题目,例如《我拿什么“传染”给你,我的学生》就改编于歌曲《奉献》中的一句歌词“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我也曾经用歌词代言教育观点,例如《今天,你对学生微笑了吗?》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告诉教师,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常常地想,现在的你,就在我身边露出笑脸’,而不要让学生‘可是可是我却搞不清,你离我是近还是远?’,教师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微笑服务。”其中引用流行歌曲《笑脸》中的歌词,以此表达“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微笑,而不是皮笑肉不笑地让学生琢磨不透你是真笑还是假笑”的含意。

2.引用“诗词”。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论文《例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打破常规的几种做法》,为了让文章焕发“春色”,于是把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调换一下位置改头换面成“追求‘一枝红杏出墙来’,成就‘满园春色关不住’”做文章的题目,前句表达的是原来题目中打破常规的开放式教学,后句表达的是由此造就的喜人教学效果。原来的主标题退居二线成为副标题,最终文章变成《追求“一枝红杏出墙来”,成就“满园春色关不住”――例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打破常规的几种做法》。相应地,下面的小标题与之配套,均围绕“围墙”两字来设计:一是跳出范本的“围墙”教数学;二是跳出教室的“围墙”教数学;三是跳出学科的“围墙”教数学;四是跳出教案的“围墙”教数学;五是跳出课时的“围墙”教数学。

3.引用“语词”。我曾经写过一篇教学论文《多此一“举”,让数学教学“行情看涨”》,“举”字上加了引号,使成语“多此一举”的喻义发生了改变,文章题目意思就成了“多一个举动,使数学教学效果更好”。下面的小标题就围绕“举措”展开。举措一:“未雨绸缪”;举措二:“点石成金”;举措三:“欲擒故纵”;举措四:“画龙点睛”;举措五:“逼上梁山”;举措六:“长驱直入”;举措七:“峰回路转”;举措八:“兼容并蓄”;举措九:“投机取巧”;举措十:“跟踪追击”。文章最后,我又前后呼应地写了这么一段总结性的文字:“数学教学需要好点子、新举措,有时尽管只是小小的多此一‘举’,带来的教学收益却不小,为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以上例举了十种‘举手之劳’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数学教学中的‘添加剂’并不总是多多益善,也并非都能达到‘盈利’的目的。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思而后行,莫让多此一‘举’的有所作为成为多此一举的画蛇添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举手之劳”与“举一反三”,前一个“举”说的是教学行为,后一个“举”说的是教学效果;还有,让“多此一‘举’”与“多此一举”同时出现,起到了一个对比性的戏剧效果。

四是拆分。写作要避免语言重复,把词语进行拆分是一种独特的方法。例如我写的教育随笔《一生做好一件事:“磨”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堂课,就是一次‘上山’历程的回望,感受知识根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刻骨;一堂课,又是一次‘下山’前程的展望,感受知识归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铭心。”此中,我把联合词组“刻骨铭心”进行了拆分,把“刻骨”放在首句,把“铭心”放在尾句,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但避免了语言的重复。

五是倒置。例如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此对生成问题的处理,使恼人的‘事故’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把“事故”倒置成“故事”,很好地表达了“点石成金”的思想。

总之,写作是有方法可寻的,掌握了写作的方式方法,我们就会发现,教育问题是谈不完的,教育文章是写不完的,我们不必再为“没什么写,不知道怎么写”而感到苦恼。

上一篇: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镜像” 下一篇:家的方向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