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 重在养成

时间:2022-03-05 09:17:37

历史教育 重在养成

基础教育旨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中学课程的开设是全面的、多功能的,有工具性的、有技能性的,而历史则是人文性的。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历史学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新课程改革尤为突出的显现这一理念。新《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提出,促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课程目标。

学习历史的过程,与其说是记忆,不如说是理解和体验。记忆是简单的再现、认知,理解需要情感的认同与交融,体验是一种精神的内化和营养的吸收,是人生价值观的养成。记忆、理解和体验三个层次递升的全过程,就是一个继承人类传统而生成智慧和养成人格的过程,养成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结果。比如学习屈原,不仅要记住屈原的事迹,更要理解其《离骚》的情感,体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远人生境界。

一、体验“人”的历史,养成内在人格和外显才智

人类生生不息不断进步,铸就了合规律、合人性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中,人格传统继承和发展是最具本质性的,所谓“文化养人”“血脉相连”“香火不绝”。历史所给予人的智慧是潜移默化的,所谓“牢记古训”“读史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改革史的学习为例,战国的商鞅改革,北宋的王安石改革,近代的康梁改革,历史发展的内容在变化,但社会追求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是永恒的,改革需要大无畏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体验民族的、乡土的历史,养成爱民族、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与“品德”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源。当个人的情感与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联时,深厚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不知不觉,自然生成。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不断内化,从而形成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真正受益终生。如科技史的教学,就应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从而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萌发和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三、体验世界历史,养成国际意识

如果说,学习中国历史易于养成学生的爱国情操,那么,学习世界历史就应该培育和引导学生养成国际意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历史文明各具特色,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大地球成为小村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影响中国,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种种优秀文明成果,不亦乐乎。

(作者单位: 湖南省衡阳市教育局)

上一篇:动之以“情”,让学生爱上写作 下一篇:SRES B2情景下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