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时间:2022-03-05 05:10:05

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为数学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已知到未知,在比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理解深层知识的基础,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工程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以旧带新把行程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拿出来,与其作比较,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知道速度就是走的快慢,工作效率就是干活快慢。这样说起来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从实际问题中概括出计算法则。

小学二年级开始有混合运算,一道计算题里含有加减乘除多种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如,刚开始接触混合运算时,我出过类似“3+2×5”与“2×5+3”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有的学生可能是先预习了,他们说两个式子的结果一样,很快就给出了正确答案“13”;有的学生花了很长时间,绞尽脑汁后,给出“3+2×5=25”“2×5+3=13”的不同的结果。很显然,出现像第二种运算结果的同学,他遵循的是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的规矩,可是这个规矩在这里已经不适用了,为此需要引出的的计算法则,新的规矩诞生了:一个式子里既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再进行“小括号()”教学时我这样进行:先出示类似“3+2×5”与“2×5+3”两道算式,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2小时,每小时做5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5×3+2=5×5=25(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3.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我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引出“面积单位”,可谓用心良苦,层层递进,水到渠成。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R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我们新民居住宅楼每户应付的取暖费、物业费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上一篇:倡导自主阅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下一篇:挖掘生活教育资源 塑造新型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