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3-04 02:29:06

浅论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摘要:所谓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程度和敏感性,即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具有直觉性的特点,语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感培养;朗读;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1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小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期,就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感教育。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和方法,以供参考。

1.重视课文朗读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朗读是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和最重要的方式。朗读中,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动用的器官多了,效果也越好。通过读,感性地学习语言,对语言直接感受,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句段的节奏,品位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如此日积月累,便能扩充和丰富学生原有的语义场,优化学生的心理图式,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学生就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2.揣摩、品味语言

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经常加以揣摩,这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方式。通过专门的训练题进行语感的磨练当然是有益的,但结合一些含义丰富的文章作精要词揣摩显得更为奏效,因为学生平时频繁接触的是课本。

例如:理解《风筝》中的"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揣摩,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意,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揣摩的过程,就是磨砺语感的过程,磨砺的次数多了,自然,语感这把"剑"就锋利了。

3.联系生活经验,体察言语况味

敏捷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离,学生便难以体察其中况味并引起共鸣。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得到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一点在文学鉴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教学《燕子》时,"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小学生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少,不少学生对表达的语感可能不知所云。而若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的情形,学生们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活中常不自觉地用,比如用来表达喜爱之情,如称呼可爱的婴儿为"小宝宝",甚而称孩子的屁股为"小屁屁"等等,亲昵,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所以生活经验丰富并善于将知识迁移的人,必能轻松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历的深浅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感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4.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弦外之音

言语作品,尤其是那些精美之作,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有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对于蕴于字里行间的言语之外的高情逸韵,单从分析字面意义是不能捕捉到的。这时,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是显得非常有必要的。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想象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边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展开丰富联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感。

再如:《观潮》一课 " 潮来之时 " 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联想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当然这种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是同深入细致的观察,感受,准确深刻的理解紧密结合,并且在生活经验的丰厚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积累生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5.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写作机会,在写中整体感知,在写中有所感悟,在写中培养语感,在写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必须着力写作训练。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

[2]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28.

作者简介:

杨显,大专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柳传志:我的“复盘”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