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必要性之探析

时间:2022-03-04 09:28:57

动画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必要性之探析

内容摘要:不论是从知识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训练都是动画软件尤其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以其他美术技法类课程为鉴,在动画软件技术教学中加大实践训练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能给予学生大量实践训练机会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但是大量实践训练的最佳场所,还是学生提前体验生产实践、在实战中磨练提高实际技能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三维动画 软件技术 教学 课程 实践

毫无疑问,动画课程是当前美术院校与高校美术专业中最热门的课程之一,教授关于运用电脑软件制作动画的知识与技能的动画软件技术课程,比如关于三维动画软件Maya技术的课程,尤其如此。如何让动画软件技术的教学能够更富有成效,让学生能够更有效、更扎实地学习并掌握像三维动画这样复杂的技能,从而更有效率地使他们具备运用软件进行动画创作的能力,这是一个看似普通,其实很值得花些精力去探究的问题。

教学,就是关于一门知识或技能的教与学的实施过程。而课程,是有计划、按步骤地传递知识或技能的教与学。那些内涵相对简单与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一个单一的课程便足以完成相关的教与学的过程;而那些内涵相对比较复杂和冗繁的知识或技能,其教学过程恐怕就不是一个单一的课程所可以涵盖的了,它们往往需要一套具有顺序性、衔接性,有所侧重因而个体目标有所不同的课程序列。

动画软件技术是一门内容纷繁复杂的知识,其教学也就肯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三维动画软件技术,就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包涵了诸如造型艺术、电脑程序、操作技术等不同内容,涉及三维动画制作的方方面面。若想只用一个单独课程就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好所有这些知识和技术,且达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显然不太可能。三维动画软件课程应该也必然是一个课程序列,在课程序列中除了一般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要教学环境、以一般课堂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基础课程外,还必须开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环境更多样化的、以个体实践为主要学习模式的综合实践课程。这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课程序列的重要一环。它对整个课程序列具有关键性意义,直接对学生学习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的最终成效产生影响。

动画软件技术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内涵是,于基础课程之外,以深化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学习为课程目的、以学生的个体实践为课程主要内容的实践训练课程。

在动画软件教学中,可以将软件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术的系列教学统称为基础知识课程。在这些基础课程里,以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授、课堂范例演示、学生的课堂及课后练习、教师对学生训练及成果进行指导评价为主要内容。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有结合教学进度的、带有专题性质的实践训练(比如教授三维动画技术时,会有动画模块的各种操作训练;教授三维角色建模时,会有角色建模的训练,等等),这是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综合实践课程,是在一系列基础课程之后的中短期的艺术实践活动或课程。其形式可以是校外的专业实习,或者是校内的艺术实践课程等。其目标很明确――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全面性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运用动画软件技术的综合能力。它是基础课程的必要延伸,是学生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深化学习,也是动画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这些都是人们长久以来耳熟能详的、具认识论意义的至理名言。可是,具体到一门知识的教与学,究竟实践对动画软件技术知识的学习意义有多大?综合实践课程为什么是动画软件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

实践对动画软件技术的教与学具有关键的意义,这首先是由动画软件技术的知识类型所决定的。知识类型决定了实践是这门技术知识学习的唯一途径。什么是动画技术的知识类型?从知识的角度看,动画软件技术知识属于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范畴。所谓程序性知识,指的是这类知识是教人们懂得如何进行某种作业的技能的。它们“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①而所谓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针对性、只适用于特定领域的程序性知识。比如,三维动画软件技术知识就是这样一门知识,因为它只适用于三维动画的制作,具有很纯粹而单一的专业应用性。既然它的知识类型是教人们学会如何进行某种作业的方法,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实践训练,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训练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就成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条件。

进一步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所谓特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基本技能(自动化)与策略性知识(思维技能或认知策略)两个方面。基本技能指的是熟练执行程序的能力,比如动画软件使用操作的熟练度;而策略性知识指的是如何应对具体的情况,最有效地运用程序去解决问题,比如如何既快又准地把动画的角色模型做出来。“基本技能是解决整个问题的手段或工具,而认知策略则负责对何时何处使用这些手段或工具作通盘规划与组织。”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这两方面的学习并取得理想的成果?显然,不论是软件程序操作的熟练度,抑或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并且也只能通过实践的途径来获得。这两部分的学习成果的增进,与实践量的多寡成正比,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进一步说明,尽可能多地实践训练,是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受教者,而应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所以,课程能否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经验,是反映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课程理论学者泰勒,就曾经系统论述过学习经验的获得,在他的关于学习经验的十条原则中就很明确地指出,必需要让学生有机会实践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必须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之处,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重复。③

泰勒的学习经验十条原则,很重要的一点,即强调课程中的实践活动。一般的课程尚且如此要求,那么,像动画软件技术课程这样的以操作技能为目标的技能性课程,实践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就从课程理论方面再进一步说明了实践课在动画软件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从知识、学习、课程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动画软件技术课程的考察,结果不约而同都指向了同一个答案:尽可能多地实践训练是动画软件技术教学的必要条件。那么,现行一般的三维软件技术课程(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实践训练是否充分?如何实现尽可能多的实践训练?综合实践课程本身的意义又是什么?

不妨把动画软件技术课程置入美术技法类教学的大类里做一番横向的考察与比较。现行一般的美术技法类课程,不论从课时安排、课程内容选择还是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说都已是相当完善和成熟的课程了,其教学的有效性是无须质疑的。一般的美术技法类课程有两大特点,一是着眼于磨练提高美术专项技能与技法的个体实践训练,一般都占据课程的大部分课时。个体实践训练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示范活动只占课时的一小部分而已;二是往往同一类课程(比如素描类课程)会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出现,当然学习与训练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比如,一年级有素描课程(几何形体写生),二、三年级也有素描课程(人物头部、胸像带手、全身人像等)。由此可见,美术技法类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去学会某一美术技法的,在美术技法课程中实践训练占了大部分的时间。这是合理的,因为美术技法也是一门特殊程序性知识。

动画软件课程与一般美术技法类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以三维动画软件课程为例,教师一般都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示范软件技法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而且,同一类课程绝对不会在不同年级中反复出现。因此,现行一般的三维动画软件技术课程(基础课程)中所包含的实践训练,在量上要比其他美术技法类课程少得多。换句话说,一般的三维动画软件课程中的实践训练远远称不上充分。所以,在一系列课程之外开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个体实践训练为其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实践课程,便显得尤为必要,它对实现三维动画教学的总体目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另外,虽然像三维动画软件这样的技术基础课程中毫无疑问会有相关的练习,但都具有专题的性质,且彼此间应有的联系往往都被忽略了。比如材质课程专注的只是材质编辑的练习,动力学课程专注的只是与刚体柔体粒子相关的练习,等等。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人们要应对的工作却往往是全方位的,各环节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此,综合实践课程就起到了一个让学生得以将他们分阶段学过的技能知识进行整合操演的综合训练平台的作用。这个综合训练平台不单单使学生得以更加贴近日后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境,得以把所学知识技能在近似实际的环境中好好地融会贯通,同时,他们得以以更近的距离接触和体验日后所要面对的工作与挑战,并在体验和学习处理这些工作与挑战的过程中,获得他们应该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动画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结语

软件技术的知识类型,决定了这门知识的教学方式必须有实践训练参与其中;学习理论的观点则明确指出了实践训练在这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课程理论的观点则进一步证明了实践参与的必要性。与其他的美术技法课程相比,现行的三维动画软件技术课程的实践训练量明显远不够充分。因此,综合实践课程在动画软件技术课程尤其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便非常重要与关键。动画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不但是组织大量实践训练的最佳平台,还是学生提前体验工作实践,在实战中磨练提高实际技能、提高应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真正投身动画事业做更充分的准备的最佳场所。

注释:

①②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91,158.

③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0-111.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David G Armstrong.当代课程论[M].陈晓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动画产业模式及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