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分析

时间:2022-03-03 10:32:12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分析

摘 要:本文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本文认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增长逐渐由投入增长为主转变为需求拉动和技术促进为主;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式向集约型与知识型转化,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求;技术

中图分类号: F120.3;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087-06

一、引言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不仅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还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并没有立即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市场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演变。短期内,经济增长变动程度大于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即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business cycle)与非周期性波动程度高于产业结构的转换程度。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互动互补效应(complement effect),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需求诱致和技术促进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进程。研究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关关系一致为学术界所关注,发表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有价值的研究文献(赖明勇等,2005;沈坤荣,1999;李贺军,1999)。一些学者通过对以Solow 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内生化处理以研究人力资本、需求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M.Romer,1990;G. Grossman and E.Helpman,1991),还要一些学者以开放经济、资本流动为背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态势问题(课题组,2004,2005),另一些学者则从经济周期波动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态势(刘金全、张鹤,2003)。但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与技术影响效应的系统研究文献仍嫌不足,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二节分析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特点,第三节分析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第四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诱致效应与技术促进效应,第五节是结论。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历史演进特点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速度最快的开放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较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联合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1978-200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最高的1984年达到15%,最低的1990年为2.7%,宏观经济整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的波动性较为明显,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unsd/snaama/selectionbasicFast.asp(联合国统计部门网站,2006年11月21日访问)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从199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有所降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如下图所示: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变化之中,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与知识型转化,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知识型转化。在转型初期,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规模,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存量资源,提高社会总产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造成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消耗,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而经济效率提高较慢。经济高速增长必然带来生产要素供给紧张,整个宏观国民经济绩效难于得到根本性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还会使原材料、能源等的价格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使宏观国民经济过热运行,增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风险,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宏观经济过热运行状态有所缓解,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降低,经济运行的泡沫成分减少,靠增加生产要素及相关经济资源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状况有所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绩效逐步提高,制约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及相关经济资源的瓶颈有所缓解,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各省区市保持相对平衡的经济增长是中央政府的追求目标,在转型初期,各经济区域逐渐摆脱命令计划的束缚,充分发挥优势,都实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但各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不同,呈现出非均衡增长态势。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明显,东部沿海特别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国民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周期性明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可持续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家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并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之我国成为WTO新成员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享受到的特殊优惠政策日益扩散到中西部地区,各经济区域、各行业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减少,虽然各经济区域增长与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于某些发展阶段,某些经济领域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随着知识、技术、信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和影响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化、技术化、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伴随着全球性新经济的逐渐形成、完善、传播和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渐由新经济增长发式所取代。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经济增长周期性明显,但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状态仍然存在。随着各经济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深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增长的相互协调程度也相应提高。宏观国民经济增长进入非均衡中速发展阶段。

三、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联合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从1978年的28%下降到2004年的15%,除了采矿、制造业和公共事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和酒店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通信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发展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2%增加到2004年的17%。如下所示。

可见,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上表数据可以用下图更为形象地表示:

图2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产业变化从上面的表和图可以看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演变之中,传统产业结构逐渐向新型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轻型与开放化,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市场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引导力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属于追赶型经济。我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重复地经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必然要利用后发优势,跨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追赶型跨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也会相应加快,产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新兴产业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产业退出市场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事实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化转型的日益深入,全球性的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传播,以及市场化条件下供给推动型、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都使我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缩短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产业技术寿命周期、制度寿命周期、经济寿命周期的缩短。一方面为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产业更快地从市场中退出。

第二, 重型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型产业结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钢铁、机械制造、石化、能源开发及相关军事工业等重工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在转型初期,重工业比重过高,轻工业不发达,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在第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也得到了加强,重型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型产业结构转变。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化成为政府推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萎缩并逐渐退出市场,呈现出新旧产业更替的新趋势,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轻型化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

第三, 封闭型产业结构向开放型产业结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产业结构的封闭程度仍然很高,一些产业特别是战略性的支柱产业仍处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之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化,高度封闭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改变,一些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的出现,加大了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状况有所改变。由于实施梯度推移的对外开放政策,各经济区域、各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明显不同。加之“重复建设”、“地方保护”等行为的存在,使得我国源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封闭型产业结构在向开放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差异和行业差异。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21世纪以来,我国作为WTO新成员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原来相对封闭的产业结构将会被完全打破,产业间的跨国分工与合作将成为经济开放的重要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将更多地受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跨国转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的跨国转移成为开放经济的重要特点。

第四, 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向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在转型初期,市场力量不强大,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功能,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政府不但是对外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发动者和推动者,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推动力量,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典型的是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关、停、并、转、迁”及“上市”、“改制”是重要手段。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逐渐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力量,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产生都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力量、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相应地,转型经济中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发展,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调控权逐渐转移到市场,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和影响力日益削弱。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将最终取代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简言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逐渐由重型向轻型化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府推动型产业结构调整向市场调节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

四、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诱致与技术促进效应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由供给推动向供需互动再到需求诱致的过程,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了产生需要诱致和技术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转型初期需要饥渴和供给不足时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出现投资饥渴和资本主导经济发展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短缺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普遍性的供给不足特别是消费品短缺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短缺正是诱致经济改革与转型的重要动因。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放受到计划约束的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产品供给特别是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以满足处于饥渴状态的社会需求,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在需求饥渴的短缺经济条件下,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而形成的供给增加能够较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在转型初期,最大限度地动员存量资源,提高社会总供给以满足处于饥渴状态的社会总需求,是实行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生产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资本的稀缺程度最高,资本成为发展生产、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断积累资本、获取资本、转移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国民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资本短缺与投资冲动强化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在此阶段,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整个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在于动员了较大比例的资本投向东部地区,资本主导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特征。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供给与需求共同推动型,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使短缺状况逐渐得到缓解,在某些领域特别是日用消费品领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强。供给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为明显,但宏观国民经济仍显现相对平稳状态。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运行的短缺状况仍然存在,但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等全国性、地方性公共品需求旺盛,加之政府预算软约束,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品投资冲动成为供给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增长逐渐由供给推动型转向供给与需求相互推动型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市场开放和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当市场开放程度加深,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之时,国民经济往往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当市场开放速度放慢,市场容量萎缩时,经济增长便会放慢,甚至呈下滑趋势,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最为明显。由于经济增长市场约束特别是出口市场约束增强,加之通货紧缩,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三,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渐由供需互动型逐渐演变为需求诱致型转变,技术进步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需要诱致和技术促进效应。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变化,经济增长要素由资本主导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和技术促进型转变,产业结构向轻型化、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需求拉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需求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存量与增量财富积累的增加,短缺经济状况转变为过剩经济,经济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虽然结构性、阶段性短缺仍然存在,但已不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依托,技术创新成为扩大市场规模、刺激有效需求、提高市场供给的主要推动力量。

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推进以投入增长为特点的经济增长向需求拉动和技术促进的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与知识型转变,由非均衡高速型向非均衡、可持续、稳定型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步,产业结构也始终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产业结构的轻型化与开放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市场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引导力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需求诱致和技术促进两个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制订全国性或者地方性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拉动与技术促进效应。

参考文献:

[1]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 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放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2]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5,(4).

[3]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4,(4).

[4]刘金全、张鹤. 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3,(10).

[5] 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李贺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 R.M.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85):71-102.

[8] G. Grossman and E.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 Cambridge, MIT Press,1991.

上一篇: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再论人力产权及其对我国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