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休闲的伦理原则

时间:2022-03-03 07:15:06

刍议休闲的伦理原则

[摘要]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既可以过得有意义,也可能产生消极后果。控制休闲的负功能,张扬休闲的正功能,就成为极为重要也板易被忽略的问题。要把休闲控制在合乎德性的运行之中,就必须遵循身心健康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关键词]休闲;伦理原则;身心健康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作者简介]袁其微,右江民族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伦理学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26-03

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所谓休闲,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和其他必需性事务中脱离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身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自我选择的活动的总体。休闲过得有意义,对于个人来说,能使工作中消耗的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能充实闲得发慌的状况,使人欣悦、振奋,使烦恼、忧愁找到替换的方式,使由于社会分工而限制了的个人兴趣和才能找到发挥的新天地等等积极功能;对社会来说,则会形成一种利于个人工作态度向上的社会舆论,创造在休闲中产生科学和艺术的空间,成为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场所。反之,休闲也可能产生消极后果,既可能使本人沉溺于声色之中,不思进取,丧志,又可能对他人和生态环境的正当权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因此,控制休闲的负功能,张扬休闲的正功能,对休闲进行伦理调控就成为极为重要也极易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把休闲控制在合乎德性的运行之中,就必须遵循以下伦理原则。

一、身心健康原则

休闲的身心健康原则,要求参与休闲的个体要保证其休闲行为和行为后果有益于或至少无损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个体健康与否,不是纯属私人的事情。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他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存在,也对其他人发生影响。那种经常对别人怀有敌意、猜疑、嫉妒,那种阴阳怪气,只顾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再者,一个人在患病严重的情况下,他也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不能为其他人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只是成为单纯的消费者,长此以往,这种病人就会给社会带来财力上和人力上难以承担的重负。因此,“健康是一个人对自身和社会的幸福所负有的一项重要义务”。当然,如果人的疾病是由个人不能控制的因素引起的,则不承担这种道德义务。

休闲具有一定的健康价值。现代医学和生物学都证明,在人们紧张繁忙工作之后,适度的放松与休息,不仅有助于身体各功能的恢复,而且也有助于脑力和心理活动的平衡,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感受到人生的乐趣和价值,从而激发出对未来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鲁迅先生说:“说到玩,自然好像有些不正经。但我们抄书写字太久了,谁也不免要息息眼。平常是看一会窗外的天。假如有一幅挂在墙壁上的画,那岂不是更其好?”美国著名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亦说:“休闲生活可以成为紧张生活和疾病之间的缓冲。”

说到休闲与健康的关系,我们不能不提及享乐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观,主张放纵人的各种感望。从中国历史上看,早就有所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说。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宣传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是眼前的、肉体的快乐。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休闲就是尽情享受,甚至就是及时行乐。因此,有的人一讲到休闲便想到吃喝玩乐,忙于“请吃”和“吃请”,累得团团转,喝得醉醺醺;有的忙于“方城之战”,有的沉醉于庸俗的歌舞,不到黎明不收兵,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两四两不醉,三步四步都会,三点四点不睡”,结果自己累得腰酸背痛,休出了病、闲出了格不打紧,还连累左邻右舍不得安宁。作为“享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一概否定,恩格斯就曾肯定过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是人的最后的、唯一终极目的,所以人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望所支配。把休闲等同于享乐,必然不可能对休闲采取理性的态度。“休”,“人倚木而休”,得娴静、纯洁与安宁,使身心得到休整与颐养,“闲”,古多指道德、法度,并有约束、限制之意。《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和“休闲”这一概念对应的英文词汇是"leisure”,它源于希腊语中的“sehole”,其意为休闲和教育,即在休闲中通过娱乐而提高文化水平。可见,英文中“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把休闲等同于享乐,休闲已失去本来的意义,休闲的健康价值已不复存在。因此,按照休闲的身心健康原则,必然要否定休闲即享乐的错误认识。对于休闲的合理节制,则是身心健康原则的必然要求。节制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影响健康。

二、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

休闲的根本特性在于其自由性和个人性。所谓自由性,是指这一时间过程与人们所承担的社会规定劳动相对应,它没有他律性、强制性,此时,人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最自由的表现和满足;所谓个人性,是指休闲把人从一种规范性程序性的规约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主体最充分自觉地体验和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因而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休闲完全是归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约束。其实,社会性是人的本质方面。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因为有你存在和与你共处,我才是我”。所以,作为社会必需生活补充的休闲不仅仅与当事者有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在极富个性色彩的休闲领域中同样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利益关照的关系,因此休闲必须遵循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

不损害他人利益,首先是不损害他人的安宁。安宁是休闲的氛围特征。悠静而自闲,闲得自由,闲得轻松,方可恢复疲劳,以利于补偿工作和学习中所消耗的体力和精力,从而更好地继续工作和学习。吵吵闹闹,霹霹震耳;吆三喝四,推杯换盏;蹦迪、唱卡拉OK也许对自已是休闲,但对别人却可能是干扰。由于休闲方式是自取的,因而个性色彩异常鲜明。爱跳的,爱唱的,爱静的,爱养神的,千姿百态,各有其乐,各得其所。个性必须在维护中才能存在,在尊重中才能发展。剥夺强求是个性发展的敌人。在休闲中给每个人都有选择和安排的空间,就是安宁。所以,如何选择安宁是以不妨碍别人对安宁的选择为度的,以唱和跳为乐的休闲,必须以别人借安和静为乐的休闲作为自取方式为前提,这就是没有损害他人利益的表现。

不损害他人利益,其次是不损害他人的和公共的财物。休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休闲总要与他人的财物,与公共的休闲场地和设备发生关系。休闲的场地和设备并不是为某一个人而准备,更不是为某一个人的某一次休闲而准备。因为休闲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你、我、他都有权参与的活动。所以,爱护他人财物和公共财物也是对休闲的社会肯定。剥夺了休闲的社会性,也等于剥夺了自己的休闲,因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某个人的“他人”,也是公共财物的受益者。

不损害他人利益,最后是不损害社会风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因而休闲主体的休闲选择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支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的社会风气是好的,那么它的休闲就是高雅健康、昂扬向上的;如果它的社会风气是不好的,那么它的休闲就必然会表现出粗俗、扭曲甚至病态的特征。这已经为中外历史所证明。因此,共同改善、优化社会风气,让休闲拥有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神圣责任。

不损害社会风气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剔除休闲中的污秽不良现象,尤其是以色情赌毒为内容的“休闲”更是社会风气的剧,它让人在无提防的消遣中中毒、腐化乃至死亡,腐化、死亡的毒气又散布在社会风气中形成恶性循环和“富集效应”。所以,对于毒害社会风气的休闲方式要予以坚决地抵制。

三、可持续性原则

休闲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方式,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许多休闲,尤其是户外休闲必须依靠某些特定的环境状况,要有“资源基础”,并且诸如此类的休闲经历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条件。在遭到污染的湖里划船与在清澈干净的湖里划船,其中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环境和资源作基础,我们难以拥有美好的休闲。

20世纪以来,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影响到人们休闲的正常开展,不少休闲,由于没有环境和资源作基础,不得不忍痛割爱。严酷而尴尬的现实,促使人们思考其中的原因。大家普遍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不可持续发展,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征服者、统治者和主人,而把外部自然界仅仅作为一种供人占有、消费、使用的对象,自然界仅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性价值”,即“消费性价值”。因而“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生态与社会危险,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第二次浪潮中各国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标”。这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休闲领域中突出表现在休闲消费上,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作为自己“具有支配金钱能力与享受安逸生活的显摆”,不少人认为:休闲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美好的休闲生活就是无限制地拥有私人空间、休闲物品、漂亮的跑车、喷气机旅行、昂贵的服饰、碧绿的高尔夫球场以及永远保持对异性的吸引力。休闲是属于有钱人的,老百姓无法奢谈“休闲”。于是,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出现了大量畸形的奢侈性、炫耀性“休闲”。几千元人民币与爆竹绑在一起,随着一声爆炸,人民币化为灰烬。有了桑拿浴、日光浴不过瘾,还要开发出牛奶浴……奢侈性休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浪费性休闲。这种休闲,是一种不道德的休闲消费方式,它虽然与社会财富以及个人财富的富足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更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践行,这种休闲消费方式无论是对个体、集体、国家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它的直接后果是将当今世界已出现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和处于枯竭边缘的自然资源推向更险恶的境地。

在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的急速变迁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但目前全世界范围所盛行的休闲模式仍然是不可持续的。“休闲领域在不久的将来所要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将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关,那就是。我们延续多年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为了让休闲不成为仅仅是美好的回忆,人类的休闲价值观必须彻底改变,休闲必须“排除那些会对参加者,他人或者环境造成损害的活动”。我们将“鼓励那些在不对个人和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可反复进行的活动”。一句话,休闲必须转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性休闲要求:第一,满足休闲需要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第二,休闲过程是否合理,应以资源的适度使用作为检验的标准;第三,以人与经济、社会的持久、全面发展作为休闲价值的最终体现。可持续性休闲的提出,凸显了休闲的时代精神,标示出当代休闲应有的道德品格,为规范和调节人们的休闲行为提供了又一价值标准,是人类休闲文明的重大进步。

四、结语

休闲的身心健康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是现代社会休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道德要求,也是我们评价休闲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它们“表达了我们对环境和未来的关心,也表达了对生物和整个人类的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也是对自己的关爱。这些都是我们选择活动时作出价值判断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能够判断某些活动比另一些活动更好。这些标准也是我们对从内心的爱为核心的休闲所做的决定”。

上一篇:新媒体:青少年道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