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时间:2022-03-03 05:18:09

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摘要在总结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种植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黔西北山区马铃薯持续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规范,可供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黔西北山区

马铃薯是黔西北山区的重要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推进,马铃薯在黔西北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已经成为黔西北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发展马铃薯生产,全面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对确保山区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都具有重要作用[2]。为了满足各地在推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中对马铃薯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的需要[3,4],笔者结合山区实际制定了适合该地区的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1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

良种是增产的基础,各地应根据自然生态气候特点、生产水平、区域分工及其市场对马铃薯商品的需要等,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寒、耐贮运、商品性能好的优良品种的脱毒种薯作种。在东部及中部低海拔地区,以推广早熟菜用型的鄂薯3号、中薯4号、费乌瑞它等品种为主;在中部中、高海拔地区,以推广中熟菜用型和适于加工的品种如毕引1号、宣薯3号、宣薯2号、昭绿4号等品种为主;在西部高海拔山区,以推广中晚熟加工型的威芋3号、会-2、威芋4号等品种为主。

2科学选择种薯,严格抓好种薯处理

为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的目标,一般要求选用外观无病虫害、无冻害、大小适中的脱毒种薯作种。种薯须附质量检测证明和质量级别标签。在播种前要严格抓好以下3个环节的种薯处理:

2.1催芽

一般采取砂床积层催芽和九二溶液浸种催芽。①砂床积层催芽。在低热地区用较好,用干湿适度的细沙与种薯分层交替堆放,每层沙厚1cm左右,堆放3~4层种薯,最上面盖上稻草,保持砂床积层内温度20~25℃,细沙湿润条件下,切块薯5~7d,整薯10~15d就可发芽,芽长1.0~1.5cm左右即可栽种。②九二溶液浸种催芽。切块种薯浸种5~10min即可,整薯浸种以30min为宜。浓度大,浸种短,浓度小,浸种时间要长些,30mg/kg溶液浸种5~10min,5mg/kg溶液浸种2~3h,浸种后可直接播种也可堆放2~3d再播种。浸种浓度和时间因地区、品种、休眠强度、种薯大小而不同。处理整薯的浓度要比切块薯大,高寒地区要比低热地区浓度大;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浓度大。在催芽过程中淘汰病、烂薯和纤细芽薯,催芽时要避免阳光直晒。已过休眠期的种薯则直接播种。

2.2切块

大薯块应切块播种,采用双刀切种,切刀以0.1%高锰酸钾或75%酒精消毒。切种时先用刀切种薯,以纵切为主,根据薯块大小确定切块数,种薯的大小以每块50g左右为宜,保证每块种薯都有2个以上芽眼,尽量使每块都带有顶芽或块茎上部的芽。在切到病、烂薯或可疑薯块时必须全部淘汰,并将切刀消毒,取另一把刀用,两把刀交替使用。切好的薯块立即用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拌种,并进行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

2.3消毒

种薯带菌,可用40%甲醛1份对水200份,喷洒种堆或浸种5min后取出,用薄膜密闭2h,再摊开于通风处晾干或太阳光下曝晒4h左右即可播种。

3精细整地,为马铃薯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黔西北山区的土地条件,从种植的实际情况看比较适宜于种植马铃薯。为了提高马铃薯块茎的商品性能,最好选择土壤结构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的轻砂壤土(ph值5.5~6.5)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属茄科,不宜与茄子、番茄、烟草、辣椒等茄科作物连作,适宜与禾本科、豆科、纤维类等作物轮作。主产区难以实行地块间轮作时,可采取同块地分带轮作。确定种植马铃薯的土壤,种植前要深翻细碎平整土地,耕作层深度应在20cm以上,旱地实行分带起垄规范种植,经中耕培土后,垄高达15~20cm。由于黔西北山区降雨丰富,要注意开排水沟防水涝。

4适时早播种,确保马铃薯在最佳生长季节生长发育,实现优质高产

黔西北山区各地海拔高差大,自然气候因素在同一时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各地的适宜播期均应以出苗时不遇晚霜,气温基本稳定在10℃或者播种时土壤10cm处地温为7℃时为宜。具体为东部及中部低海拔区域宜早,可以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播种;中高海拔及西部高寒冷凉地区,根据试验马铃薯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有产量随播期的早晚呈显著或者极显著负相关的趋势,应集中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期间播种结束。加盖地膜实行早熟栽培的可适当提早播期10~15d。

5合理密植,建立马铃薯优质高产的群体结构

马铃薯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种植制度、土壤肥力及其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异。黔西北山区立体农业气候特征明显,在马铃薯品种的布局上,是早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搭配的,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应坚持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的原则。土壤肥力水平高或者施肥水平高宜密,中下等土壤上种植或者施肥水平相对较低时宜稀。在种植制度方面,黔西北山区种植马铃薯大部分为套作,应结合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积极推广分带套作技术。对土壤较为肥沃、地块平坦的缓坡地、坝子地宜采取1.8~2.0m开箱分带,推广马铃薯与玉米“双套双”技术,两行马铃薯的小行距为40~50cm,窝距为25~33cm,种植密度为33 000~43 500窝/hm2,预留行种植2行玉米,种植密度为44 250~55 500株/hm2。土壤肥力中下等,宜采取1.50~1.67m开箱分带,推广马铃薯与玉米“双套单”或者“单套双”技术。“双套单”种植,两行马铃薯的小行距为40~50cm,窝距为30~40cm,种植密度为33 000~43 500窝/hm2,预留行种植1行玉米,株距为16.5~20.0cm,种植密度为33 000~40 500株/hm2;“单套双”种植,开沟时依宽幅小麦的开沟方法,按1.50~1.67m开1条宽35~40cm、深10~15cm的播种沟,按水平距离20cm,错窝播种洋芋,种植密度为30 000~33 000窝/hm2,预留行种植2行玉米,种植密度为45 000~48 000株/hm2。净作马铃薯,采用1.1m开箱,推广双行起垄种植,窝距30~40cm,种植密度为54 000~61 500窝/hm2。

6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确保马铃薯优质高产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根据生产实践,马铃薯要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在施肥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全面推行以底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以追肥为辅的施肥方法,在播种时,要求施用有机肥达到15.0~22.5t/hm2,配合施用马铃薯专业复合肥750kg/hm2以上,或者施用氮肥300~450kg/hm2、磷肥900~1 200kg/hm2、钾肥375~450kg/hm2作底肥。在出苗后,结合第1次中耕培土,分别追施尿素和钾肥150~225kg/hm2,结薯期追施尿素120~180kg/hm2,以确保马铃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7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实现优质高产目标

7.1中耕培土

当苗高达到5~10cm要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和浅培土。在结薯期以促为主,重点是中耕培土,现蕾前进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要高培土,使垄高达到15~20cm。

7.2追肥

追肥方法可采用沟施、窝施或叶面喷施,施后及时覆土。追肥宜在苗期早追为好,特别是早熟品种,马铃薯出苗后就要结合中耕及时追肥,现蕾前,结合中耕除草施用追肥,施尿素75kg/hm2左右。开花后,若出现地上部徒长可叶面喷施适量多效唑等进行控制。在现蕾期及时摘除花蕾,可适量喷施钾肥及铜、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7.3防治病虫害

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黄萎病、软腐病等,虫害主要有马铃薯块茎蛾、蚜虫、小地老虎、瓢虫。除了采用抗耐病害品种、播前进行种薯消毒、小整薯播种、合理轮作等措施外,在生长期间还要注意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对于发生范围广、面积大的晚疫病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上,封锁并销毁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晚疫病的关键措施,要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销毁,同时将其周围植株上的病叶去除并就地深埋,在距中心病株30~50m内立即喷药保护,喷洒硫酸铜1 000溶液;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可用25%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者1∶1∶150等量式(随配随用)波尔多液喷雾进行防治。为了防止马铃薯退化,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蚜虫的防治。

8适时收获,确保全年丰收

黔西北山区的马铃薯生产除西部高寒的凉山地区、半凉山地区是以净作为主的一年一熟区,大多数地区都是马铃薯、玉米套作为主的二熟区,马铃薯作为重要的前茬作物,成熟后应及时收获,以为后茬作物玉米等正常生长发育腾出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后茬作物在马铃薯优质高产的同时,也能实现优质高产,确保全年丰收。

9参考文献

[1] 张太平.关于发展贵州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思考[j].耕作与栽培,2007(6):1-3.

[2] 马耀武.浅谈脱毒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及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7-8.

[3] 段志山,柴武高,吴海燕.民乐县加工型马铃薯栽培技术规范[j].甘肃农业科技,2009(3):58-59.

[4] 杨如达.大同地区马铃薯规范化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7-58.

上一篇:浅议黑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棉花花铃期田间管理技术